《孟子与离娄》孝的真义-k8凯发旗舰

《孟子与离娄》孝的真义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说过了「父子之间不责善」的道理后,接下来谈孝道的问题了。这是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这种特质,使中华民族屹立几千年,在世界人类文化中坚强而不会倒下;但是它的反面也造成民族的疲软性,像橡皮筋一样软软的,没有力量。不过弹性也很大。所以,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孟子说:天下什么事情最重要?事亲最重要,就是怎么安顿父母才是最重大的事情。

守的方面,又以什么最重要呢?守,不是说家里有许多黄金美钞,要守住它,连上课都不上了,这并不是守。守,是操守,就是人格的建立。例如佛家、道家讲究守戒律,基督教也要奉行十戒,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他们的戒律。戒律就是操守,一种人品的、行为的标准,然后坚持此一标准,使自己的品格、行为不致下降,这就叫做真正的「守」。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守身如玉」。这句话,在古代不一定是对女子的贞操而言,对男子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格行为标准,要坚守下去,如同玉一样的洁白,才算珍贵;如果稍有瑕疵,就失去价值了。明代洪自诚(应明)的《菜根谭》里,有两句话:「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个正反两面的比喻,把「守」的重要说得非常具体而透彻。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借用洪先生这两句话,只是做比喻,并不代表我们是贞节牌坊的拥护者。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个立脚点。以现代的观念来说,一个年轻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立大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守身,就是这种道理,所以孟子说「守身为大」,在守的方面,以守身最重要了。他又说,一个人,在他的时代中,能够有人格、有操守,而又能尽到孝道的,我是听到过的,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人物。

孟子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物,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这样的人物。像宋代的文天祥,是非常值得我们佩服的,但是如果以私人家庭的孝道来说,他因为抗元,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尽忠臣道的节义,不肯投降,不但自己死了,还牵连到家人。假如他投降了,则能与家人安享荣华富贵。他的作为,从小处低处看,又似乎不孝了。

为了认识孝字的真义所在,必须研究十三经中的《孝经》,那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里面有一句话:「大孝于天下」。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民族,即使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也仍然是个大孝子。

当然,一个普普通通、既无才华、又无责任的人,而说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天下世人而去跳楼自杀,以醒世俗,那可不是孝子,而是疯子。

所以,在中国文化源流的《易经》中,注重两个字,一个「时」,一个「位」,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一个人处身在某一位置上,负了一定的责任,在刚好遇上某种情况时,而为社会、国家、天下人类牺牲,那才是对的。不在那个位置,不在特殊的时机,虽有救人救世之心,做法应该两样。也就是每人要在自己的本位上,为救世救人去做出最适当的效益最大的事来,这才是对的,这就是孝。

孟子又说,如果自己的操守、人格都没有建立起来,而能尽孝道的,我可不曾听到过。孟子学问渊博,读书也很多,而他对这样的事竟说不知道,显然就是一个否定词了。

孟子更进一步说,天下人谁不想做一番事业?但是,连家庭、父母都没有侍奉好,还谈得上事业吗?我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孝敬父母是人生第一要事,第一步都做不好,其他就不用谈了。说到守,谁不希望保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呢?在所有美好的东西里面,再没有比品格和操守更为珍贵而重要了。可是人往往向外逐求,不知道将自己照顾好。许多人犟头犟脑的,睡眠不规则,饮食无节制,无定时,不讲究卫生,生病不医治,甚至酗酒作乐,贪恋声色,满足淫欲,把自己的身体戕害了,意志也消沈了,这都是不孝。因为父母所担心子女的就是这些事情,子女却偏要去做,使父母担心,增加父母的忧虑,就是不孝。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中国古人一两千年来,连头发也不敢剪,那真是食古不化,依文释义的解释并不一定完全对。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为子女的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不要生病,不要受伤,以免父母担心忧伤。所以《孝经》里也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孝心的人绝对不站到快倒塌的墙那里,因为怕墙倒下来被压伤或压死,如果父母还在世,怎么办?父母可就痛苦一生了。所以孝子不敢损伤身体,主要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忧自己的原故。扩而充之,要避免危险的地方,不冒险去做无意义的危险事才是孝道。

孔孟思想如此,佛家的思想也是一样。在佛家的菩萨戒里,也有这项戒律,如果无意义地毁伤自己的身体,或者自杀,都是犯戒的。如果加以深入研究,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守身还有一个道理,就是「立身出处」,也很重要,以后孟子也会讲到的。一个人到社会上立足的第一步,会关系到一生的成败,或幸或不幸。最近社会上出版了一本小说,书名「错误的第一步」,这真是一个好书名,不问内容如何,有时候一些书名或影片名,的确取得很好。像最近报纸电影广告中,有一部影片名「上错天堂投错胎」,也是一个很好的片名,每个人都可能有同样的感受。

总之,所谓立身出处,就是第一步跨出来到社会上时,要非常慎重,而且不止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也同样的重要。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你一个立即可以发财的机会,或者一个名利双收的工作、职务,千万不可因一时的近利而骤然答应下来,一定要仔细谨慎地考虑,利愈近愈大,就更应该愈慎重地考虑。这也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生的是非、善恶、祸福很可能就在这一步之间。

例如汉代的名臣杨震,有人在半夜送红包给他,对他说,你老人家尽可以收下来,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码有四方面都知道了」,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杨家的堂名号「四知堂」的来由,美誉流传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守身这件事,如果发挥起来,包含的意义很多很多。尤其是青年们,在今天这个思想纷杂、人伦规范混乱的时代,交朋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步错了,这一生都掉下去了,殊不上算。所以做人做事交友,都要谨慎。一个人只要立身正,事业失败没有关系,可以再站起来;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万丈深崖,万劫难复,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所以守身与事业是两回事情,不可混为一谈。

孟子从事亲尽孝的重要,说到守身更是事亲尽孝中最重要的事,一路下来到这里,他又举出古人事亲的实例,并以曾子为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父亲曾晳也是孔子的学生,两代都是孔子的学生。现代也有同样的情形,甚至祖孙三代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

曾子当时并不富有,经济情况也不太好,但他孝养父亲每餐有酒也有肉。父亲吃完了以后,曾子一定会很委婉地请示父亲,剩下的怎么处理或给谁吃?曾晳或者说给孙子吃吧,或者说你和媳妇吃吧,或者说隔壁的张三家好像很久都没有买肉了,送给他家小毛这孩子吃吧!有时候曾晳会问一声,厨房里还有吗?纵然厨房里没有了,曾子这时也一定会撒谎说还有,这一句撒谎是为了让父亲吃得安心,不要让老人家为自己的贫苦而操心。

曾晳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也和父亲奉养祖父时一样,每餐一定有酒有肉。可是在吃完饭以后,他不会问曾子多余下来的菜该怎样处理;如果曾子问到厨房还有没有时,他会说,厨房里没有多的了,这只是做来侍奉你老人家一个人的,你老人家喜欢,明天再做。

他们父子侍奉父亲的态度不同,时间不过前后几十年,就发生了差别,这是代沟的一种。这一节书里也包含了代沟的哲学,大家可以从而研究代沟是怎么来的,大写论文了。

曾元说的话,听起来好像很孝顺,可是和曾子奉养曾晳的精神比较起来,就差得多了。孟子的结论说:曾元的孝敬,只不过是小乘道的孝敬,是比较肤浅的小孝,仅晓得供养好的东西给父亲吃,让他在口味上吃得好,身体舒适。在精神方面来说,他没有体会父亲吃过之后的心境如何;而曾子则体贴到了这些,那才是真的孝子。

在另一方面看,曾元的度量——用现代语说,他的爱人之心,没有那么远大,不能推己及人,所以以他自己的胸怀不能体会父亲的心理。因此曾子才是尽孝,这就叫做「养志」。于是孟子最后说,侍奉父母,要像曾子一样的精神,才算是真的尽了孝道。

我们再研究孟子这段话,上面说事亲为大,守身为大,这与曾晳、曾子他们两父子喝酒吃肉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文章的高明处。他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善体父母心意,除了物质方面尽量让他们舒适之外,更要注意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感觉安逸而舒适。

我们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孟子的这段话很有道理,否则的话,孟老夫子说事亲守身,突然又提到曾家祖孙喝酒吃肉的事,好像牛头不对马嘴。千古以来都说孟老夫子的文章好,没有读懂的话,就不知道好在哪里;读懂了,就知道它的好处是颇堪回味的。正如禅宗的「话头」,要参,好好去研究,像看水晶球一样,四面八方去看,角度不同,光线不同,所得的印象就不同,认识也不同,这就是孟子文章的妙处。

#孟子与离娄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