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2.24章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k8凯发旗舰

《楞伽大义今释》2.24章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楞伽经》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恒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   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

心量彼无有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   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

断知见真谛   此则妄想量   若觉得解脱

【南怀瑾老师解读】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说:“惟愿佛再为我们解说罗汉的四个果位的境界,如果我们都能了解四种罗汉果的方法,和其中不同的境界,我们才能为后世众生说二种无我相——人无我和法无我,使他们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一直进入如来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佛回答说:“有三种须陀洹的境界和他的不同果位。初果须陀洹有那三境界呢?就是下、中、上三种。下品须陀洹还须经七次返生人间。中品须陀洹还须三次返生人间,及至五次返生人间,才能进入有余依涅槃(残余的习气未能净断,定住在空忍的境界,即以为是究竟寂灭的果位,所以名为有余依涅槃)。至于上品须陀洹,就是不须投返人间,就能进入涅槃。在这三种果位的人,还有三结,所以不得解脱;那三种结呢?就是身见、疑见、戒取见三结。如果能加以修持上进,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

“大慧啊!所谓身见,是有两种不同。①是与生命俱来,和生命根本同在的,名为俱生。②是妄想所生。什么是妄想所生呢?例如对缘起所生的现象界,分别它们的缘起自性,却执著自性是的确有一空性的存在。不过认为这个自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非有和非无。其实这正是一种妄想所形成的观念。

“可是无智愚夫,只认为分别妄想是空,不知执空还是妄想,却反而执著空为自性。这仍然如热时的渴鹿,误认旷野里的阳焰光影,把它当作清净的凉水一样。这就是须陀洹们以空性为身见。他们只证得人空,乃认人无我就是无自性的境界,他们断除烦恼,久住空境,就在此处身立命了。

“什么是须陀洹的俱生身见呢?他们观察自己和人们的四阴作用——受(感触)想(思想)行(本能活动)识(精神作用)——都是没有色相形状可得,都是物理生理所造,互相辗转发生作用,彼此互为因果。四大种——地(固体)水(液体)火(热能)风(气体)——以及光色等,都不是固定性的。他们由此观察,既不执有,也不著无,断除凡夫坚认此身是我的身见之惑。因此再也不生贪欲之念,就此以断惑为证真之果。那就是须陀洹的身见相,即所谓去妄求真之流。

“大慧啊!所谓疑相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上述的两种身见妄想已经解除,但又自以为这种心得就是得法的善见相。即认为诸法断灭,都是不生的,所以对其余更有超过这种境界的上乘法,就起怀疑,认为大乘大士们所说的清净法,恐怕是未净其意的,这就名为须陀洹的断见疑相。

“大慧啊!所谓须陀洹的戒取见,是说须陀洹们不肯守取善业的戒行,轻视它为邀得生天的福报。他们了解有生即有苦,因修善而得生天的福报,福报尽了,仍然会堕落的,仍然没有脱离苦因。所以他们既然不为恶造孽,也不守取戒行以求福。所谓取的意义,是说人们现世修习苦行,而为了求取他世或换得来生福报,或死后往生天堂的乐报,这是愚痴凡夫们的希望,所以须陀洹们在所不取。他们除了返心归向于自觉的殊胜境界,远离妄想,及断除烦恼的无漏法的清净禁戒以外,其余都不执取,这就名为须陀洹的戒取见。

“虽然须陀洹们已经断了贪、瞋、痴的三结,再不生起这种心理。可是他们如果有了我已断除三结的自负,就等于没有成就的凡夫。只要一有此意,便会有两种过错,①是堕在身见,如上面所说的。②是其余诸结不断。所以真正已经成就须陀洹果位的人,是没有这种自负的心理的。”

大慧又问:“您说一切众生们,本来就有很多的贪欲,须陀洹们是断了那种贪欲呢?”

佛说:“他们是断了男女之间缠绵的情、爱、欲,乃至从情、爱、欲所出发的种种身、口、行为:如打情骂俏,拥吻眄[miǎn]视等等。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得到目前暂时的享受,但会博得未来无穷的苦果,所以他们已经远离不生了。但这如何能够做得到呢?他们在禅定的境界中,已经得到三昧正受之乐,就是身心内发的妙乐,所以他们能够断除男女欲乐之心,而贪著趣入涅槃境界的妙乐。

“大慧啊!怎样是斯陀含的境界呢?他们是对境无心,目前有色相,心中无分别,总是在禅定的乐趣境界当中。所以他们尽此一生的苦报,命终即进入有余依的涅槃境界,这就名为斯陀含。

“大慧啊!什么是阿那含的境界呢?他们是已经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时间的束缚,没有内外有无之心。也没有因我见而产生的偏差,所谓绝对不生妄想,究竟断除三结,这就名为阿那含,他们能住入涅槃,不再生人间而征得不还果。

“大慧啊!什么是阿罗汉的境界?他们已经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禅定三昧境界,得到解脱的能力,和神而明之的通力,不再生起烦恼苦果等妄想习性,这就名为阿罗汉。”

大慧又问:“您平常不是说有三种阿罗汉吗?这里所指的是哪一种的阿罗汉呢?是得寂灭清净的一乘道果呢?或者大乘境界的菩萨们,为了方便显示,故意以阿罗汉的姿态出现呢?或是佛以化身显示的呢?”

佛回答说:“这是指得到寂灭清净的一乘道的声闻众中的阿罗汉,并非其余的那两种。其余两种,都是由于慈悲的愿力,视时代和环境的需要,故意显示阿罗汉的姿态,来作佛法众中的眷属,借以相得益彰,以此庄严佛众。

“大慧啊!所谓得果,也无非是对凡夫众生们说,因为他们根本不能远离妄想心的希望,虽然学出世法,但总是要求取得一种地位,所以才说他得果和得禅。如果是真正的禅者们证入禅的正受三昧,就根本无所谓有这些得果得禅的观念存在,只是借此表示而说已证得自心的现量果罢了。

“大慧啊!如果要超过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外者,还应当舍离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还有少许感受和细微妄想的存在,认为自己是超过心量的境界者,那就根本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还在心量的范围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这是说:所有各种禅定,都超不出四无量的境界。(又名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梵行。)就是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禅定最高的境界,是无所有处定,也叫作灭尽定。但是无色定还是不出无色界的范围。总之:四无量的禅定境界,不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领域,虽然,没有粗的触觉和妄想,但依然还存有细的感受和妄想。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现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现量,就一无所得,而解脱三界了。)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这是说:初果须陀洹,二果一往来,三果是不还,四果阿罗汉等。如果认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证,执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禅定境界而不知舍离,都是自心惑乱的证见,以大乘佛法看来,不过是比较高明一点愚痴凡夫罢了。)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这是说:真正的禅者,在禅定境界中,既无所谓能禅定的心,也无所谓得禅定的境。既断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见,便没有真和妄的分别执著,依此而证得正觉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脱了。)

#楞伽大义今释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