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伤寒金镜录-k8凯发旗舰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和解散陈皮(一钱)浓朴(姜制一钱)本桔梗(各五分)甘草(炙五分)苍术(三钱)上咀。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
【介按】此方即平胃散加本、桔梗也。取苍术之苦甘。长于发汗而燥湿。浓朴苦温。能散湿满而平胃。因湿之不行。
由于气滞。故佐陈皮以理气。甘先入脾。故使甘草以补脾。名曰平胃者。先贤谓“培卑监之土而使平”也。今加以本之辛温上达。能祛风邪而行湿。桔梗苦辛上行。能载诸药以上浮。由是观之。则此方为祛风行湿理气健脾之剂也。
第二十七 根黄尖白舌
舌见根黄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而服之。脉弦者。防风通圣散主之。
根黄尖白舌图【介按】舌根属下脘。舌尖属上脘。此舌根黄尖白。病系外寒里热。即世俗所谓寒邪包火之症。或表邪入里。已成表少里多之候。外证必热多寒少。故用凉膈散合天水散。以通水道而清膈热。如若脉弦。此是邪尚在表。故用防风通圣散。以解风热之邪也。亦有根黄尖白。不甚干燥。短缩不能伸出自如者,痰挟宿食之证也。宜用下法以治之。
天水散凉膈散(二方见前)防风通圣散(从名医方论新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三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生姜(三片)每服三钱。
【介按】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
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第二十八 纯黄隔瓣舌
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蒿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
纯黄隔瓣舌图【介按】黄苔起瓣。系是脏腑实热已极。或因温暑热邪。灼烁胃液。或因温燥之药。误投劫津。致热毒熏蒸而现此舌。外证必大热、大渴。面赤、唇红。甚则谵语、神昏。治宜大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至于发黄之证。有湿热与蓄血之异。如阳明热胜挟湿而发黄者。外证遍身无汗。但头汗出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此系热不得越。郁蒸为黄也。治宜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内瘀之热下趋。则黄从大便而解。如发黄而小便清利。或大便反易。脉象沉细而结。此是蓄血之发黄也。治宜抵当汤。以消瘀而退黄。更有悬饮之病。脉象沉弦而细。因其水饮。凝结,悬于胸胁之间。以致咳引内痛。照此证状。不得误认为结胸。治宜十枣汤。直达病所。使水饮下趋而无结痛之患。又有结胸之症。因病初在太阳。
医者失表而误下之。则邪热入里与内蓄之水饮结于胸中。脉象沉紧。心下痛而按之石硬。此系热实而致结胸。治宜大陷胸汤。使其软坚破积而导去热邪。夫病在于阳而反下之,热入而为结胸,既已述其病状与治法,然亦有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而作痞者。不可不知也。但痞与结胸。同为硬满之症。当以痛与不痛而辨明之。如满而硬痛。是谓结胸。满而不痛。是谓痞满。凡治伤寒。大下之后而复汗之。则正虚邪入。心下成痞。外证如有恶寒、身热。先宜治以解表之剂。待其表解之后。再进大黄泻心汤。以攻痞而涤热。此言舌苔纯黄起瓣。固宜大承气汤之峻下。然须详审病证。仔细诊察。
否则如发黄有湿热与蓄血之别。又有悬饮与结胸之辨。倘若误用承气。更有结胸与痞满之变也。
大承气汤浓朴(姜制三钱)枳实(麸炒二钱)大黄(二钱)芒硝(二钱)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先煎枳实。候热,方入大黄。再煎数沸。入芒硝。煎三五沸。去渣热服。
【介按】大承气汤之功用。取其急下之义。如阳明证之谵语、潮热。及二阳并病以致潮热。或阳明下后。心中懊而烦。腹满痛。本有宿食。又如少阴证之口燥、舌干。或自利清水。色纯青等证。皆因胃中热极而燥矢为患,故用大黄之苦寒。涤腐秽而清热毒。芒硝苦咸而化燥矢。又有枳朴以消留滞之气。夫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然则大承气者。
所以通泄大肠。而承制胃中之热气者也。
茵陈汤茵陈(五钱)大黄(三钱)山栀子(七枚)上每服一两。水一盏半。先煎茵陈半熟。次入二味。再煎去渣。通口热服。
【介按】柯韵伯曰。茵陈禀北方之气。经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率栀子以通水源。
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瘀热。悉从小便而出。腹满自减,肠中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
抵当汤水蛭(糯米炒七个)虻虫(炒去羽足七个)大黄(三钱)上作一服,水一盏半,煎一钟,去渣,通口服。
【介按】张仲景先生之抵当汤。尚有桃仁一味。今无桃仁。谅系原书失载所致。至于方义。先哲柯韵伯已甚详晰。
爰述其言曰。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虻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荡涤邪热。故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少腹满而未硬。宜小其制为丸以缓治之。
十枣汤芫花(醋浸炒)大戟甘遂(煨各等分)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以水一钟半。大枣十枚。劈碎。煎取八分。去渣。通口服。
【介按】柯韵伯曰。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合。相济相须。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之。一举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凑。其元气已虚。而毒药攻邪。必脾胃反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为主宰。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以培脾土之虚,一以制水气之横。一以解诸药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备。即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大陷胸汤大黄(七钱)芒硝(三钱)甘遂末(四分)上用水二钟。先煎大黄至一钟。去渣。下芒硝。煎三五沸。再用甘遂末。温服取利。
【介按】大黄、芒硝。善涤肠胃之实热。但病在胸中。而亦以此为君者。因热淫于内。治以苦寒。借以涤胸中之热。
又任甘遂之苦辛。直攻胸间之饮邪。则不专荡胃中之邪秽矣。此系邪留胸间而及于胃。胸胃俱病。而致结胸之专剂也。
大黄泻心汤大黄(五钱)黄连黄芩(各二钱五分)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去渣。通口服。若有宿食痰饮者。加半夏曲二钱。
【介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抟聚不散而为热痞。故用苦寒能降之品。以泄无形之热。不用枳朴者。非荡实热之剂也。若兼宿食、痰饮为患者。再用半夏曲以开痞而蠲饮也。
第二十九 微红黑灰舌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
不治。
微红黑灰舌图【介按】舌见灰色。病概不轻。均是里症。无表症。有实热症、无虚寒症。又有邪热传里。时疫流行。郁结停胸。
蓄血如狂之诸证。治法不外寒凉攻下。今此舌系是应下失下之症。而见黑灰干燥之舌。急宜大承气汤以下之。已无疑义。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