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k8凯发旗舰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注】寒而热,热而寒,寒热相因不已,故名曰往来寒热,为少阳主证,宜小柴胡汤。
寒热而有作止之常,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谓之疟,属杂病也。寒热而无作止之常,日三、五发,谓之如疟,属太阳经未尽之表邪也,宜麻桂各半汤。若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有汗,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若无汗,亦宜麻桂各半汤。此皆治太阳未尽之微邪法也。
卷二
目眩耳聋
少阳目眩神自正,诸逆昏乱不能生,重蝎耳聋湿温汗,不语面色变身青。
【注】目眩者,目黑不明也。耳聋者,耳无所闻也。皆少阳经主证,非死候也。其目之明,其耳之聪,神自完整。若因三法失宜,致诸变逆坏证,目眩而神昏言乱,乃神散气脱之候,故曰不能生也。若因误发湿温家汗而不能言语,耳聋无闻,身青面色变者,名曰重,亦死证也。
卷二
腹满痛
腹满时痛不足证,腹满大痛有余名。误下邪陷太阴里,汗热便硬转阳明。
【注】腹满时痛为不足,桂枝加芍药汤,不愈,用理中汤。腹满大痛为有余,桂枝加大黄汤。此皆误下邪陷太阴之里证也。若潮热自汗,大便硬,则为太阴之邪转属阳明也,宜大承气汤。
卷二
吐证
中寒吐食不能食,不渴而厥吐寒虚,得食吐渴火为逆,饮吐相因水病居。
【注】中寒吐食,谓中寒吐食不能食也。凡不渴而厥吐,是寒虚吐也,宜理中、吴茱萸辈。凡渴而得食即吐,是火吐也,热实宜黄连解毒汤。热虚宜干姜黄连黄芩汤,或竹叶石膏汤。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水逆病也,宜五苓散。
卷二
热利寒利
热利尿红渴粘秽,寒利澄清小便白,理中不应宜固涩,仍然不应利之瘥。
【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以渴辨寒热也。小便黄赤,秽气稠粘者,皆热利也。小便清白,澄彻清谷,皆寒利也。热利有表证,轻者升麻葛根汤,重者葛根汤汗之。有里证者,量以三承气汤下之。无表里证,轻者宜黄芩汤,重者宜葛根黄连黄芩汤清之。寒利宜理中汤温而补之。若服理中汤不应者,此属下焦滑脱,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仍然不应,此为清浊不分,水走大肠,宜五苓散或猪苓汤利之,可瘥也。
卷二
但欲寐
行阴嗜卧无表里,呼醒复睡不须惊,风温脉浮热汗出,多眠身重息鼾鸣。
【注】行阴欲寐嗜卧,少阴证也。若欲寐嗜卧无表里证,身和脉小,知已解也。然解后之睡,呼之则醒,醒而又睡,是阴气来复,非阴盛困阳,不须惊也。风温亦欲寐多眠,则有脉浮发热,汗出身重,鼻息鼾鸣之别也。
卷二
阴阳咽痛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桔附姜攒。
【注】咽痛一证,寒热皆有。咽干肿痛,为三阳热证,宜甘桔、半夏、苦酒、猪肤等汤调治。不干不肿而痛,为三阴寒证,宜四逆汤加桔梗主治也。
卷二
气上冲
气撞吐蛔厥阴本,无蛔阳表桂枝汤,少腹急引烧散,冲喉难息瓜蒂良。
【注】气撞吐蛔,谓厥阴本证也。无蛔,谓气撞不吐蛔,乃邪犹在阳表也,宜桂枝汤。
少腹急引,谓气上冲,更少腹引阴急痛,乃阴阳易病也,宜烧散。冲喉难息,谓气上冲喉,胸满难以布息,乃寒实在胸也,宜瓜蒂散。
卷二
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吐蛔厥,下后不食属阳明,懊头汗栀子豉,厥紧心烦邪在胸。
【注】饥不欲食吐蛔厥,谓厥阴本证也。下后饥不能食属阳明也。阳明病则懊,心中烦甚,头上汗出,是热在胃中,宜栀子豉汤涌之。厥阴病则吐蛔、厥逆、脉微,今不微而紧更心烦者,非寒虚邪,是寒实邪,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
卷二
手足厥逆
太阴手足温无厥,少阴厥冷不能温,厥阴寒厥分微甚,热厥相因辨浅深。
【注】太阴经无厥逆,而有手足自温。少阴经有寒厥,而无热厥。厥阴经有寒、热二厥。寒厥者,只寒而不热也。热厥者,由热而厥,由厥而热,热厥相因无休歇也。当辨阴阳浅深,以当归四逆、承气等汤施治可也。详厥阴篇。
卷二
少腹满痛
少腹满而按之痛,厥逆尿白冷膀胱,不厥血蓄小便利,小便不利水为殃。
【注】少腹满按之痛,若四肢厥冷,小便清白者,是冷结膀胱,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仁承气汤。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若大小便不利者,是水热蓄结,宜八正散。
卷二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神昏胃热重阳狂,三黄三承白解汤。蓄血发狂小便利,少腹硬痛属太阳,阳明蓄血大便黑,其人如狂而喜忘,桃仁承气抵当治,须识作汗奄然狂。
【注】神昏胃热,谓神昏是胃经热极乘心也。重阳狂,谓热入于阳则狂乱也。三黄,谓三黄石膏汤,治神昏狂乱表实无汗者也。三承,谓三承气汤,治神昏狂乱里实不便者也。
白解汤,谓白虎解毒汤,治神昏狂乱,无表里证而热极者也。太阳蓄血发狂,则少腹硬痛,小便自利。若小便不利,是水热蓄也,非血蓄也。阳明血蓄如狂,则喜忘大便黑,若大便不黑,是热极也,非血蓄也。蓄血轻者,桃仁承气汤,重者抵当汤,择而用之可也。然发狂证,亦有阳盛阴虚之人,作汗将解之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者,当须识之,不可以药也。
卷二
循衣摸床
循衣摸床有二因,太阳火劫热伤阴,小便利生不利死,阳明热极热弥深,皆缘三法失成坏,脉实堪下弱难禁,虚实阴阳难辨处,独参六味可回春。
【注】循衣摸床,危恶之证也。一因太阳火劫取汗,致阳盛伤阴。阴若末竭,则小便利,多生;阴若已竭,则小便难,多死。一因阳明热极,汗、吐、下三法失宜,致成坏证。其热弥深,脉实者,堪下则可治;脉弱者,不堪下则难治。此已成危恶坏证,往往阴阳虚实,医莫能辨,无下手处,当以大剂独参、六味、干生地黄汤,时时与之,每获生也。
卷二
太阳阳邪停饮
太阳阳邪有水逆,消渴发热汗出烦,小便不利水入吐,脉浮而数五苓攒。
【注】太阳阳邪,有水逆消渴之病,谓太阳中风,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名曰消渴。发热汗出,风邪出。烦,热也。小便不利,水入则吐,饮停也。浮数,风热脉也。均宜五苓散,多服暖水,令微汗出,外解太阳,内利停水则愈。若不能饮暖水,欲饮冷水者,是热盛也,以五苓散加寒水石、石膏、滑石可也。详太阳上编。
卷二
太阳阴邪停饮
太阳阴邪有水气,伤寒无汗热烘烘,主证干呕咳微喘,外发内散小青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除麻共入苓,噎麻易附喘加杏,渴加花粉减半平。
【注】太阳阴邪有水气,谓太阳伤寒表不解,发热无汗,兼有干呕而咳微喘,饮病之主证,宜以小青龙汤,外发寒邪,内散寒饮,则可愈也。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或噎、或喘、或渴,此饮病或有之证,亦以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少腹满,是水停下焦,大便下利,是水走大肠,俱除麻黄,共入茯苓,专渗利也。噎为内寒之甚,以麻黄易附子,散内寒也。喘气上逆,加杏仁以降逆也。渴加花粉,减去半夏,以避燥生津也。
详太阳下编。
卷二
少阴阳邪停饮
少阴阳邪有停饮,六七日反不得眠,下利而渴咳而呕,小便不利猪苓煎。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