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k8凯发旗舰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疼痛明显。病甚者,体表病灶痊愈后,后遗之疼痛往往历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医家之见解不尽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发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内服,或外敷。虽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难得理想效果。

一日,读《医旨绪余》有关“胁痛”条,思索之间,猛然省悟。书中所叙胁痛之状,实带状疱疹无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火郁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末,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以文中所叙症状加以推断,此证不仅是带状疱疹,且症情严重。孙氏之师黄古潭以肝经燥郁立论,且“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其方与论,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堪称两绝。故服后收疮敛痛消“一剂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盖“医家之病,病道少。”为医者能多一治病法门,则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无确定之方名,余据方中药物之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未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症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g予服。惟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g,轻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症者,概以此方投之,无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蒌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若体质不壮。瓜蒌不便重用者,多服数日,效亦可期。

《重庆堂随笔》云:“瓜蒌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古潭可谓善识斯症者矣,可谓善用瓜蒌者矣。是知读医书不可刻舟求剑,当别具只眼,触类而旁通之。

关于甘草,余有时仅用3g,同样有效。而红花每以1.5g为率,并不多用,而屡收捷效。余用药不尚其多,药量不尚其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药,适事为故。由是一端,余亦屡为人所贬斥,然余终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则非余所问矣。

药食过敏二例

一、清解脱敏皮疹净

退休工人钱某,同事小唐之岳丈也。年已古稀,有生以来从未发生饮食过敏现象。而于1994年春节前,饭前食带鱼一块,饭后半小时许,躯干及头面间骤发云片状丘疹,奇痒难忍,且愈发愈多,并相互融合成大片。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屡经内服药片及注射针剂.如水投石。迨至2月18日始邀余诊治。病已将匝月矣。余视其舌无异常,而脉见滑数,左带弦,右兼软。以小柴胡汤合过敏煎化裁一方:

柴胡6g党参12g生甘草6g姜半夏9g黄芩9g五味子3g生地12g黄柏9g防风9g白藓皮9g板蓝根15g乌梢蛇9g蜈蚣一条

服后渐见瘙痒减,丘疹消、共服十五帖证解。

不意病愈甸余,又因食香菇一块,皮疹勃然复作。余视患者胸背、头面几无完肤。脉象滑大有力。谛思前方虽效,而解除过敏犹未彻底,患者体内必有余毒未清,故仅食香菇一块,即发至如此之剧烈,且一触即发,势若燎原。治法仍宗前意加味而加重清解抗敏。

银柴胡9g防风9g五味子3g乌梅9g黄芩9g炒山栀9g黄柏9g黄连3g乌梢蛇9g蜈蚣6g赤芍15g丹参15g银花30g绿豆衣30g生甘草15g

服十帖,疹消几净,仅额部有硬核二枚,如奕棋子大,面中有虫行蚁走之感。于原方中加入白蒺藜9g,再服七剂,皮疹尽消。以后未闻复发。

按:祝谌予先生之过敏煎仅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四物组成,各用10g,药味极简,而其效用却不同凡响。“祝氏运用于临床几十年,属于过敏性疾患的,均获得满意疗效。”本例系食物过敏,前后二发,均以过敏煎为主方以获脱敏。首次患者热毒未盛,兼有气虚,故合小柴胡汤益气兼以清泄肝胆,药证相当,故以见效甚速。再发则热毒大盛,前方有鞭长莫及之嫌,改以过敏煎合黄连解毒汤及绿豆甘草汤,更加大剂银花,以迅扫热毒,乌梢蛇、蜈蚣,最善解毒搜风,抗痒止痛。采入方中既使用药更臻完备,又使疗效明显提高。全方具解毒祛风脱敏之良能,因而药到病除,痒止疹消。

二、绿豆甘草汤善巧消药疹

晚辈阿明,年甫十岁时,忽患外症。外科以青链霉素连续注射二十余日,外症得愈。

数日后,四肢现红色丘疹。大如蚕豆瓣,略高于皮肤,色红而紫,形如小丘,中心高周围低,疹面无皮,故红紫而光亮。初起仅见数枚,以后逐渐增多,竟至数十枚,痒不可忍。屡就专科治疗,经数月后,仍然未有好转,及至第二年春,始问治于余余为仔细推究,虑为慢性药物中毒所致,非解毒之品久服不为功。嘱以绿豆十份,生甘草一份之比例,各取适量慢火煮汤,日日与服之,服后疹渐隐退,以至全消。计服绿豆十余斤,甘草亦将盈斤矣。

按:李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甘草则善和中、泻火、解毒、疗疮,并能调和百药。两者相伍,则解毒之功更进一筹,遂成千古名方。李时珍于《本草纲目》绿豆条下云:“解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此为毒重病急者说法,本例受毒不甚,病势缓慢,虽欲急治,恐亦无与,只能小量缓图,故取煎汤饮服法。

又:绿豆煮酥以后,其味甘美,少佐调味,可恣口腹,然其清火解毒之力似反潜匿。不若急火急煎,煮之数十沸,豆尚未熟,取其清汁饮服,则其清火解毒之功,常可立见。

五官科类

风热乳蛾恃银翘

腭扁桃体,中医渭之喉核,位于喉关之两侧,左右各一。如遇风热邪毒侵犯则红肿胀大,形似蚕蛾,故名乳蛾或喉蛾。病发于一侧者谓之单蛾,两侧均发为双蛾。此即西医所谓急性扁桃体炎也。

此证初起以乳蛾红肿疼痛为主症。因感受风热邪毒而病,故发病迅速,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利,咽喉干燥灼热。并见外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吐痰。脉象浮数,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中风热之邪循经上达于咽喉,搏结于喉核,邪阻络脉,热灼肌膜,遂致喉核红肿胀痛而发为本病。故其治法当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余习用银翘散加减以治此证。

银翘散方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由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为治温邪袭肺、邪在肺卫之方,而乳蛾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证,与银翘散证极为相类,病机亦似,只是病邪所犯部位不同:一在于肺,一在咽喉。故乳蛾初起有表症者,亦宜用银翘散治之。且清肺即所以利咽,表解热清,乳蛾自消。但方中芦根虽清肺热,然性甘寒,嫌其力逊而入浅。喉蛾屡发,必有伏热深踞肺脏之单。黄芩苦寒,泻肺火有单刀直入之功,故以黄芩易芦根。盖肺热不清则乳蛾不消,蛾不消则发热不退也。黄芩实为此方之“将”药。伏热清解则病根除,是故后即不发也。元参善养阴、解毒、清火、利咽,可助诸药共建大功,故于方中加入元参,全方药量甚轻而复杯即应,是知药贵对症,不贵蛮用。对症者轻灵即效,蛮用者重投反伤。吴鞠通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亦此之谓欤?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