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古义-k8凯发旗舰

  按此篇与旧本五十八难第三节之文似同。而其义自别。彼所谓阳虚阴盛。阳盛阴虚。乃指伤寒表里之证。此则承上篇浮沉。以定阴阳虚实之诊法。读者勿以其偶同混读焉。

  (第七旧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属阳)迟者脏也。(属阴)数(浮沉强弱)则为热。(表里虚实)迟(浮沉强弱)则为寒。(表里虚实)诸阳(脉)为热(证)诸阴(脉)为寒(证)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按此难举数迟二脉。以别脏腑之病。前篇既揭浮沉二脉。分发四脏。此篇即标数迟以决脏腑寒热者。以浮沉虚实四字。蒙此二脉。引伸以求其义。则此难秘旨。自然明矣。所谓数者腑。迟者脏。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四句。滑注无明解。

  诸家纷纷。犹未决者。盖不深味之耳。何者。数未必得为腑病。迟未必得为脏病。盖有热则腑脏脉皆数。有寒则脏腑脉皆迟。故下文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由之观之。浮数则表热。沉数则里热。虚数是阴虚内热。实数是阳实发热。迟脉亦各有浮沉虚实四变。脏寒腑寒。俱皆见焉。或问此篇数迟二脉。似在脏腑有所印定。然则无脏病属热腑病属寒之证欤。答曰。数迟二脉。分发脏腑。固其所也。而病之变易。脉与之化。则脏亦见数。腑亦见迟。何有定体。数迟易地。

  可以见此篇之妙。庞氏所谓引而不发者。是也。

  (第八旧五)难曰。脉有轻重。(手法)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浮○菽豆之别名菽有大小则未可知用何豆为准盖其实则借以分段耳读者勿泥)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浮)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浮沉之中)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沉)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沉)举指来疾(前难作实为是)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按菽法轻重凡五候。虽内经无明文。然应象论略有言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此亦诊家伺邪浅深之一也。又痹论所述五痹之候。亦非此法。则无所分别。盖每部分诊之。则在寸三菽六菽。关乃九菽。尺乃十二菽。

  与至骨大意。滑注所言浮中沉之义。而分于皮脉肉筋骨者。凡以病有此五分故耳。此难所以立菽法轻重者然欤。

  (第九旧七)难曰。经(见素问平人气象论其文半脱)言少阳之(脉)至(进)乍大(阳)乍小。(阴)乍短(阴)

  乍长。(阳下文同)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重)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统六十日下同)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旺时日大要也。

  按平病死三脉外。别有王脉。盖王之为义。在天地。则自冬至一阳来复后。每得一甲子。六十日。阳气始动。以序升浮。至于纯阳建巳月而极矣。自夏至一阴始。亦每六十日。阴气主事。以次降沉。至于纯阴建亥月而极矣。在人经脉。

  冬至后六十日。少阳王气至。以次逮乎阳明太阳。自里出表。气之升而浮也。夏至后六十日。太阴王气至。以次迁于少阴厥阴。自外之内。气之降而沉也。盖自冬至每六十日。以次推之。则一岁中王凡六变。似合六气营运之道。然六气者。

  以厥阴为先。大寒节为始。则其义亦异。因审考之。从少阳至于太阳。则一阳动于地下。而六阳偏于上之象。从太阴至于厥阴。则一阴见于上。而六阴极于下之象。故阳脉之王。乃始于少阳。而终于太阳。阴脉之王。则从太阴而至厥阴者。

  可以见已。滑注泥后得二字。为甲子为冬至以后甲子之日。殊不知此六甲之义。而统言六十日。古言为然。

  (第十旧同)难曰。一(脏腑)脉为十(病)变者。何谓也。然五邪(虚实贼微正)刚(脏邪气甚)柔(腑邪气微)

  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为螈)肝邪干心也。(从后来为虚邪)心脉微急者。(为心痛引脊食不下)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为喉)心邪自干心也。(自病为正邪)心脉微大者。(为心痹引脊善泪出)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为狂笑)脾邪干心也。(从前来为实邪)心脉微缓者。(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吐血)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为喑)肺邪干心也。(从所胜来为微邪)心脉微涩者。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灵枢作滑为是下同)甚者。(为善喝)肾邪干心也。(从所不胜来为贼邪)心脉微沉者。(为心疝引齐小腹鸣)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按寸关尺每一部有腑逢腑。脏逢脏之脉。变是谓刚柔相逢。所谓缓急大滑涩五脉。各有微甚。分为十变。则左右三部。合为六十变。分而言之。则一脏五邪。五五二十五病。故素问曰。五五二十五变。又曰。二十五阳。腑病亦然。总而言之。则为五十变。以余观之。在病证则脏腑合为五十变。据灵枢则以缓急大小滑涩。分微甚言之。总合为六十变。

  丁德用以此篇为六十首。实得其理焉。第四十九篇论虚实贼微正五病。是即其脉例也。灵枢第四篇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今越人时省小脉。而取五脉者。盖难经专示用针立功之妙已。

  (第十一旧十五)难曰。经(素问平人玉玑二篇)言。春(肝)脉弦。夏(心)脉钩。秋(肺)脉毛。冬(肾)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因胃气有无以分平病死)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

  未有枝叶。(比类下同)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

  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

  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以上明弦钩毛石之名义)如有变奈何。然。春(肝)脉弦。反(常)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多胃气下同)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少胃气下同)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无胃气下同)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心)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

  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肺)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

  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肾)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上下二字疑古文误倒置)濡滑而如雀之啄。(当作喙)曰平。啄啄连属。其内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