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古义-k8凯发旗舰
按灵枢以任督配十二经之络。为十五络也。此难以阳跷阴跷代之者。何也。盖奇经比诸十二经。皆络也。故知任督外二跷所属穴。亦与诸络穴同治。灵枢十五络。有任督二脉。而无阴络阳络。盖任督者。诸经周流之所属而有专穴。故此难易之以阴阳二跷。充其数者。凡奇经八脉中。任督跷三者。既已系血气。营运五十周身之度。故易任督以跷脉者。
实扩经之余义耳。
(第二十七旧同)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
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正)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犹言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此一句旧本误在当此之时句下今据脉经移此)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指诸经之络)满溢诸经。(十二正经)不能复拘也。
按此八脉者。十二经之奇零。而有专穴者。唯任督二脉耳。余六脉。皆因正经属会穴为之主治。详见后篇。络脉满溢者。则上所谓十五络脉也。滑氏直以为奇经。非是。
(第二十八旧同)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系同)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长强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在脑后)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会阴穴)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足阳明经穴)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少阳带脉穴)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足太阳申脉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足少阴照海穴)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上者出于颃颡)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旧本误出故阳维云云前今移于此)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比诸络脉)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比诸奇经)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指奇经)受邪气蓄(积)则肿热砭射之也。
此言八脉流行。滑氏以曲骨穴为任脉所起者。非。所谓中极之下者。直指会阴言。若以曲骨为所起穴。则会阴不属任脉。而属何经乎。会阴为任脉所起。滑氏既于十四经而言。与此相反者何。冲脉据内经。则并足少阴经。滑氏根据违不决。予谓冲脉属足少阴。固其所也。然观其所发。乃在足阳明气冲穴。则此难所言。盖似发内经未发之旨。且冲脉之流行于少阴阳明二经之间。亦可以征矣。李濒湖既得二经之意。予亦从之,溢蓄云云十二字。滑氏移不能拘之之下。文理不正。故予改移于此。
(第二十九旧同)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手足三阳)阴维维于阴。(手足三阴)阴(维)阳(维)不能自明维。则怅然失志。(阴维病)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病)阳维为病。苦寒热。(病属腑)阴维为病。苦心痛(病属脏)阴跷为病。阳缓(虚)而阴急。(实下同)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腹)里(引)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腹)内苦结。男子为七疝。(主气)女子为瘕(血)聚(气)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失其束缚)若坐水中。(阴中阳虚)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此篇具言八脉主病。二维失其维持。在阴则失志心痛。在阳则不能收持。及寒热两跷为病。其急者受邪而实。缓者少气而虚。任督为腹背中行。有血气之分。故其所苦如此。脊强内结。是其在阳在阴之异。冲脉者。十二经之海。邪客之则逆气特剧。带脉者。在季胁而横束诸脉。故有病焉。则弛纵而腰间溶溶。其经系足少阳。故阴中之阳失其守。则气少如坐水中。盖此八脉病形。在内经散出诸篇。若无统属。故越人并取发难。二十七难至此三篇。通言奇经。详且尽矣。
(第三十旧同)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生气)于谷。(五味)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水谷之精)其清(阳)者(训处下同)为荣(血)浊(阴)者为卫(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周不息。五十(度)而复大会。(手太阴寸口)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按此难问答。据灵枢荣卫生会篇文。而明荣卫不相离之义。然谓卫气。其义不一。如卫气篇。卫气行篇。则谓独行之卫也。生会篇则谓并行之卫也。凡诸邪在脉外者。皆属此卫气之分。故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其经所属之部分焉。不则。何以有中风是太阳卫病。以桂枝。伤寒是太阳荣病。以麻黄等语乎。若夫浮散之卫。则昼行诸阳。夜行诸阴。
此难大意。专据一脉有二病之变。以明荣卫相随之义。前篇所谓是动所生二病。亦因是推之。则可矣。荣卫清浊之义。
旧注详尽。其说盖血气互根之理尔。
卷之下
(第三十一旧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列)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按此篇所述。五脏同辈等列。而心肺独在鬲上。脾肝肾三脏。皆在鬲下。上焉则清阳之处。下焉则浊阴之地。此乃心肺独似有贵焉。夫心者生化荣血。肺者营运卫气。一身气血。率皆赖于二脏之运化。则其所职最重。故心肺之所贵者无他。唯在血与气耳。素问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所谓父母者。指气血言。则此篇主意。权舆乎此。盖虽五脏为一身之主。神气之舍。然其所以为病。皆因血气虚实。且药有气味。亦唯不过疗气血耳。气血生化。则精神魂魄寓其中。
然则医之治病。专在气血之分。岂拘拘于脏象乎。故素问又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则此之谓也。
(第三十二旧三十三)难曰。肝(色)青象(乙)木。肺(色)白象(辛)金。肝得水(精气)而沉。(位卑)木得水而浮。(轻)肺得水(精气)而浮。(位高)金得水而沉。(重)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吸金气)乙(木)
角(少)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甲木)而吸其微阴(庚金)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足厥阴多血少气)多。故令肝得水(精气)而沉(重浊为常)也。肺者。非为纯金也。(受火气)辛(金)商(少)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庚金)婚而就(丙)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手太阴多气少血)多。故令肺得水(精气)而浮(轻清为常)也。肺熟(火气离)而复沉。肝熟(金气绝)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纯金)乙当归甲(纯木)也。
按此篇问答。阅览内经。无有明据。审其设问之辞。以肺肝二脏。倒置其位发难。所谓肺者象金。其体当沉。肝者象木。其体当浮。凡五行之性。木火属阳。金水属阴。火性炎上。故心居上部。水性润下。故肾居下部。是理之当然也。
然木质当浮。反沉在下。金体当沉。反浮在上。似非木金之性。是其所以发难焉。窃考其所以倒置。即脏腑刚柔之事也。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