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古义-k8凯发旗舰

  按厌厌聂聂。若循榆叶者。上文所谓濡弱而长之谓也。形容如是者。专主胃气言之。诊脉之法。固医家之关键。苟非脉。则安能决病之虚实。经云。脉者血气之先。故古圣之于脉也。谆谆反复。比类象物。以传后世。且脉本无定体。

  随时更改。自非圣人。其孰能如是形容。下文所谓累累蔼蔼啄啄等字。不可忽诸。此段太过不及之病。详见素问。宜互参看。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

  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见也。

  按此结上文。谓胃者水谷之海者。以诸脉皆主谷病也。谷气即胃气。故曰死生之要会也。脾之和平。不可得见者。

  以寄旺四脏脉中故也。雀啄屋漏。所谓真脏独见是也。胃谓生气。脾谓死脉。盖互文耳。夫脾胃者。一气也。运化水谷。

  二者相随为用。故承上文以谓生之徒。二者为之。死之徒。亦二者为之。学人察诸。此应上所问。一脉变为四时之答。

  (第十二旧三)难曰。脉有太过。(实)有不及。(虚)有阴阳相乘。(脉将变之兆)有覆(阳极)有溢。(阴极)有关(阴盛四倍)有格。(阳盛四倍)何谓也。(七件脉名从内经中采摘来发问)然。关之前(寸)者。阳(脉)之动也。

  脉当见九分(本位)而浮。过者(过于本位)法曰太过。减者(减于本位下同)法曰不及。遂(进也下同)上鱼(际)

  为溢。(直上之势)为外关内格。此阴乘(阳位)之脉也。关以后(尺)者。阴(脉)之动也。脉当见一寸(本位)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直下之势)为内关外格。此阳乘(阴位)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无胃气)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按此篇所问脉状。曰太过。曰不及。曰阴阳相乘。曰覆。曰溢。曰关。曰格。以七有字。分七件答辞。唯言太过不及与覆溢。以断病死之分。其阴阳相乘及关格字。皆象所以为覆溢之形。详考内经。曰溢阴溢阳。曰关阴格阳。俱是人迎寸口四盛以上之脉。而阴阳亢极之名也。盖在阴必曰关。在阳必曰格。而溢乃阴阳相通言之。独覆一脉。内经无所见。

  后世字脱耶。抑越人因溢脉对出耶。此未可知矣。盖此篇覆溢者。即内经所谓关格也。此难所谓关格。乃谓阴阳相乘之病势。字同而义异。或问。然则此篇关格字面。何如着落。曰。观夫于溢脉。曰外关内格。覆脉亦曰内关外格。则知覆溢者。是即真脏死脉。而外见此脉。则内亦有腑脏互相关格之变矣。素问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可见关格不止脉名。故四明陈氏云。关者二便闭而不通。格者食饮拒而不下。是也。后世方书中。有关格病。知覆溢是孤阴独阳之脉名。而关格唯其阴阳失位之势耳。然则以关格为病名。盖权舆于此篇者欤。

  (第十三旧十四)难曰。脉有损(似迟)至。(似数)何谓也。然。至(病)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举例)三至(一息六动)曰离经。(适得病)四至(一息八动)曰夺精。(病将甚)五至(一息十动)曰死。(难治)六至(一息十二动)曰命绝。(必死)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一息二动)曰离经。再呼一至(一息一动)曰夺精。三呼一至(一息半一动)曰死。四呼一至(二息一动)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病)从下(肾肝)上。(心肺)损脉从上(心肺)

  下(肝肾)也。

  按至者进。损者退。所谓损至。即数迟之意也。第七难既言数迟。然彼专为分脏腑寒热言之。此谓下部阴虚。而阴中之阳升。为至。上部阳虚。而阳中之阴降。为损。皆自渐至极之义也。离经夺精之解。滑注得之。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大义虽无殊。因脉动之多寡观之。则有分界。盖死与命绝。自有缓急之差。可知已。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肺邪)损于皮毛。(肺之合)皮聚而毛落。(外候)二损(心邪)损于血脉。(心之合)

  血脉虚少。不能荣五脏六腑。(外候)三损(脾邪)损于肌肉。(脾之合)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外候)四损(肝邪)损于筋。(肝之合)筋缓不能自收持。(外候)五损(肾邪)损于骨。(肾之合)骨痿不能起于床。(外候)反此者。

  至脉之病也。(旧本于收二字误)从上(肺心)下(肝肾)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肾肝)上(心肺)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气虚者宜升提)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血气者人之神宜调)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水谷由脾以营四脏)损其肝者缓其中。(养血)损其肾者益其精。(补之以味)此治损之法也。

  (反此者至脉之治也)

  按此举损病一例。以该至脉之病。皆各候其所主部分。以知何脏之为病也。然损病始于皮聚。而终乎骨痿者。是顺境而易知焉。至病自骨痿至皮聚。则是逆境难见。何者。损病皮聚者。得病之始。骨痿病极之候。今以损之极。为至病之始。以损之始。为至之终。滑注无明解。初学不得无疑。曹氏脉歌云。损脉之病。过三则死。至脉之病亦然。可谓得此难言外之意者。盖所谓三者。指脾损。病过脾而下抵肝肾则死。至病亦过脾而上。至心肺则死。然则治损至之大法。

  在病不及脾之前。可知矣。又按内经论气血二虚。率主脾肾。难经举肺与肾。明分气血二因。而脾脏独为气血二病之彀率者。以发经之余蕴。肺曰益气。肺主皮毛。所谓气者。指外卫独行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也。心曰调荣卫。

  心主血。输诸经脉中。从营往来。谓之并行。卫气亦心之化也。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是也。周仲立卫字为衍者。非也。

  脾曰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脾已有损。则胃中水谷难化。故调熟菜白粥。易化以与之。且适其好寒好温情。莫强其所不好。为前所谓饮食不能为肌肤云尔。是治脾之要也。滑注。春夏食凉食寒等语。此平人养生之要也。而若病患有不好。

  则何以能为与之。岂非强乎。肝曰缓其中。中者志也。礼云虚中。孟子云热中。义与此同。皆指志言。肝志主怒也。缓者。以甘缓之。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是也。肾曰益其精。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平脉)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离经)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夺精)有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死脉)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命绝○以上审至脉之动)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离经)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夺精○旧本有呼吸再至五字滑注以为衍文今削去按第一节有三呼四呼之目则于此节似有所阙然观下文言再呼一至曰无魂当死则于损病不历三呼四呼之久而死者明也)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

  不大不小。曰平。(无过不及)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谓至脉离经)前(寸)大后(尺)小。即头痛目眩。(气逆头上)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邪塞胸中)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谓至脉夺精)脉洪大者。苦烦满。(邪在上部)沉细者腹中痛。(邪在下部)滑者伤热。(阳气受病)涩者中雾露。(阴血受病)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