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k8凯发旗舰

  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刖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盐。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补肾药用盐汤者。引入本脏也。而补心补脾药。亦须用炒盐。其治积聚结核。以能软坚也。治诸痈疽眼目及血病。以其走血也。治诸风热病。以寒胜热也。治大小便病。以能润下也。治骨病齿病。以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与此同义)诸蛊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濒湖)中恶心痛。或连腰脐。取盐如杂子大。

  青布裹烧赤。纳酒中顿服。当吐恶物愈。霍乱心腹痛。炒盐三钱。以炒砂仁末五钱。泡汤。

  井水澄。冷灌下效。凡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此方入口即吐。

  绝气复通。(柳州纂方)一法。用盐一大匙熬黄。童便一升。合和温服。少顷吐下即愈。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按治霍乱。多取盐以上涌下泄。要亦不外于阴阳合化也。胸中痰饮。伤寒热病。疟疾。须吐者并以盐汤吐之。心腹胀坚。痛闷欲死。盐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积聚二贤散。橘红一斤。甘草四两。盐五钱。用水三四碗。从早煮至夜。以烂为度。水干则添水。晒干为末。淡姜汤调下。有块者。加姜黄半两同前药煮。气滞。加香附二两同前药煮。气虚。加沉香半两另入。

  噤口痢。加莲肉二两另入。酒食过度。胸膈膨满。口吐清水。一切积聚。法制槟榔散。鸡心槟榔一两切块。砂仁白蔻仁丁香切细粉草各一两。橘红生姜切细各半斤。盐二两。用河水两碗。浸一宿。次日入砂锅内。慢火煮干。焙过瓶收。每服一撮。细嚼酒下。按心腹胀坚及积聚。皆元阳不得元阴之化也。惟伤食则是确然有形者。故用破坚温行之剂。然必合于咸寒。

  使阳得阴化而后行。皆不徒以软坚为功也。齿齿动。盐半两。皂荚两挺。同烧赤研。夜夜揩齿。一月后并瘥。其齿牢固。目中泪出。盐点目中。冷水洗。数次瘥。口鼻急疳。蚀烂腐臭。斗子盐白面等分。为末吹之。

  〔论〕盐本润下之水而作咸。经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肾为人生之元阴。而元阳出焉。夫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先明水火之相胜。即明水火之相济。然后阴阳之合而分。分而合者可明。而盐之能主百病者亦可明。经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

  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又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是非水之胜火乎。

  顾心虚即以炒盐补之。其义何也。心主火。其充在血脉。(既曰充在血脉。则所谓火之灵者。岂徒在气乎。夫心所以生血。谓离中有坎也。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取盐入生血之心。非同气相求欤。)心虚者血脉不充也。血脉不充而后阳偏胜。经所谓壮火食气。热伤气。苦伤气也。以炒盐之咸补其血。则火得水济而阳不偏胜。经所谓少火生气。寒胜热。咸胜苦也。是相胜而乃以相济者也。经曰。心之病在五脏。夫五脏属阴气主之。能使心充于血脉。而五脏之阴气不伤。则阴之为阳守者。六腑胥受其益矣。试以脏言之。经云。脾色黄。

  宜食咸。启元子谓肾为胃关。脾与胃合。假咸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是脾之宜咸者即以利胃。(凡六腑之益先因于各脏者可推)如本经所治肠胃结热。及霍乱伤食腹胀满。类皆可推脾肾同气以求之矣。胸中为肺所治。痰热诸证乃元阳不得元阴以化。

  故液结为痰耳。盐能吐之者。元阳得阴以化。不徒以涌泄为功也。至于能通大便。亦当推肺肾同气以求之矣。元阳得化于元阴。则目病之因于肝眚者。风泪邪气可止。又并风邪疝气而治之。至胆为中精之腑。亦当推肝肾同气以求之矣。若心小肠肾膀胱。固皆以同气相求者。

  盐之能利小水。其又何疑。总之。五脏之阴气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善理病者就元阴以保元阳。可举一盐之治。通于他味矣。

  别录云。多食伤肺喜咳。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保升)

  〔修治〕人多以矾硝灰石之类杂之。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卷六\\卤石部

  戎盐

  即青盐。来自羌戎胡地。又名羌盐胡盐。北海青。南海赤。(指西海之南北而言)此戎盐之青赤二色者。医方但用青盐。而不用红盐。不知二盐皆名戎盐也。(西凉记。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北户录。张掖池中出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赞云。盐山二岳。二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或称戎盐。可以疗疾。此说亦惟赤黑二色。

  不言白者。盖白者乃光明盐。而青盐赤盐则戎盐也。(本濒湖)

  气味咸寒。功同食盐。不经煎炼而味咸带甘。入药似胜。主助水脏。益精气。明目疗目痛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出血。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坚肌骨。去毒蛊。(诸本草)方书治眩晕胀满。腰痛遗精。白浊劳淋。小便不禁。戎盐甘咸。功在却血入肾。治目中瘀赤涩昏。二盐并用方荔核散。治疝气。阴核肿大。痛不可忍。新荔枝核十四枚烧灰存性。八角茴香(炒)

  沉香木香青盐食盐各一钱。川楝肉小茴香各二钱。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调服。

  牢牙明目。青盐二两。白盐四两。川椒四两。煎汁。拌盐炒干。日用揩牙洗目。永无齿疾目疾。单用白盐方(据李氏谓光明盐。未知浙闽白盐即号光明否。当再稽考。)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筑紧固济。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此方甘以济咸。脾肾两得。

  〔论〕戎盐从西戎来。同是润下之气所凝。而产于极西。寒水孕于母气。故入药似胜,且疗诸血证。非食盐所及。夫用戎盐入温补药。藉元阴之气和阳而归诸阴也。如治聋鸣眩晕沉香磁石丸。及老人腰痛二至丸是。或阴阳均配而用。以至阳根于至阴也。如治白淫之锁精丸是。入固脱药。所以和阴使为阳守也。如治遗精之水中金丹是。或入于活血中。成元阴之本以和血也。如治肾劳淋沥之地黄丸是。推此可以尽其变矣。

  〔修治〕温水洗去尘土净。晒干入药。

  卷六\\卤石部

  凝水石

  亦名寒水石。即盐精石。(一名泥精。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

  大块有齿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晶。亦有带青黑色者。打破皆方。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苏颂注元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元精之类。固是物也。(濒湖)

  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遂误以石膏方解石为寒水石。而盐精之寒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然则古方所用寒水石。正即此种凝水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耳。(参用濒湖)

  味辛咸甘。气大寒。本经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止渴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入肾走血。除热之功。

  同于诸盐。经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凝水〔论〕苏氏以凝水石为元精之类。而东璧氏遂无分别。今细绎之。同中觉有异处。观二石之释名。同禀水气。而凝水止曰寒水。元精则曰太乙元精。同为盐结。而凝水止曰盐精。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