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三医疗经验选-k8凯发旗舰
金××,男,二月婴儿。先天不足,素秉赢弱。因发热、咳嗽,西医诊断为小儿肺炎,曾服退热等西药,病情转危。来诊时,症见。神迷、发热,目闭不开,颜面发青,唇色淡白。喉间痰鸣,咳嗽气喘,冷汗淋漓。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小而紧。余观患儿,素禀本亏,元阳稚弱,忽感寒邪外侵,又经药物克伐,遂至浊阴上逆,中阳不守。若不急扶元阳,速驱浊阴,势将出现元气暴脱之危候。急用四逆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15克干姜5克桂枝5克茯苓9克炙南星5克
炙甘草3克
四逆汤回阳救逆,温脾肾之阳,加桂枝宣通心肺阳气,茯苓健脾利湿而和中,炙南星祛风痰。
次日来诊,发热减轻,冷汗已收,面转红润,目开神清。喉间痰鸣已无,危象悉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15克桂枝5克炒杭芍5克炙甘草3克
烧生姜3片大枣2个
连服二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此症虽系阳虚感受外寒而致,而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是因患儿冷汗淋漓不止,已有阳气欲脱之危象,故不能再用麻辛之辛散,必须急用四逆汤加味以回阳救逆,驱逐寒疾为治,使患儿元阳得扶,危证消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和阴,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寒凝经脉耳后起核
李××,女,八岁。患发热,面青、神迷,脉沉,舌润、耳后起核,大如拇指。病已一周。脉症合参,证为阴邪上犯,寒滞太阳经脉。今患儿面青无神,法当扶阳以祛寒。处予麻辛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30克麻绒3克细辛2.5克
此方之效用在于温经散寒。方中附片辛热、扶阳,麻黄、细辛辛温散寒,使客邪外散,耳后之核可消,发热亦当随之而解。
次日复诊,脉仍沉,核微消,发热已退,再处以下方:
黑附片30克桂枝6克炒杭芍9克生香附9克
麦芽15克炙甘草6克烧姜3片大枣3个
此桂枝汤加附片,再加香附、麦芽。方中附片温经散寒,香附、麦芽行滞散结。桂枝汤调和营卫,兼散风寒。
服后,面色唇口均转红润,核已消三分之二,但出现鼻衄,身出红斑。此乃阳气通达之象。继用封髓丹(黄柏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三剂调理,诸症全消而愈。
肺结核表邪失解
袁××,男,五岁。原患肺结核未愈,后感风寒,症现发热、畏寒、咳嗽等。住某医院按肺结核治疗未见好转,邀余会诊。查其脉浮紧,舌淡润,苔薄白。脉症合参,此系表证失解,致邪郁肺卫。宜解表调和营卫,使病邪得出,则有转机。用加味桂麻各半汤。处方:
炙麻绒4.5克杏仁6克桂枝6克杭芍9克苏叶4.5克
防风6克独活6克甘草4.5克烧生姜3片大枣5枚
二诊:服一剂,寒热即退,咳嗽亦减。继以健脾补肺,脾肺并治之剂,使土旺金生,可望康复。尤以幼年生机旺盛,若能药证相符,恢复并不困难。处以如下二方:
第一方,参苏饮加减:
沙参9克苏叶3克法夏6克茯苓9克陈皮4.5克
炒枳壳4.5克桔梗4.5克葛根6克川贝母6克甘草3克
第二方,参苓自术散:(改为汤剂)
苏条参9克自术6克茯苓9克扁豆9克莲子9克
淮山药9克苡仁9克砂仁3克陈皮3克桔梗4.5克
甘草3克大枣2枚
上二方交替服,二日服一剂,各服六剂后,饮食增进,精神转佳,面色红润,病体康复。
[按]:《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此症虽以肺结核为本病,而症见寒热,脉现浮紧,则为表邪之征。本“急则治标,先表后里”之原则,以解表为先。待标病解除,则以培土生金而治本,使饮食增进,抗力增强,其病自愈。病有先后,治分缓急,治本治标,应以当前所现病机为根据。
加味桂麻各半汤,原系平淡之剂,竟能应手取效者,实由于明辨证情,把握标本缓急得宜。中医不以病名为主,而以辨证为中心者,即此义也。
顿咳(百日咳)
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炙甘草6克天冬9克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方中,姜炭味苦,甘草味甘,苦与甘合,则能化阴。阴者,血也。血能润燥,又能濡筋。合以白蜜,则补益脾胃,滋胃阴而降肺逆。五味子酸能敛肺,主咳逆上气。天冬入肺
,以清燥热,又能利痰宁嗽。诸药相合,则为肺胃同治,标本兼顾之方,于阴虚液涸之症颇为相宜。
患者服三剂后,咳嗽次数大减,口鼻已不再出血。但因久咳,不仅阴液亏损,血亦不足。再就原方加北口芪15克、当归9克(即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连服五剂,咳即全止,食欲渐佳而愈。
[按]:百日咳,古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以阵发性咳嗽为主而且病程较长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小儿传染病中较为痛苦的疾病之一。由于久咳不止,往往导致阴虚液涸.碑胃伤损。此时的治疗,若纯用滋阴,则有碍胃气,若辛香燥脾,则更伤肺阴。有见于此,故借用《金匮》治肺痿吐涎沫之甘草干姜汤,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温肺复气之功。但在用时,姜改用炮姜炭,则辛温之性大减,苦味大增.与甘草合用则有苦甘化阴之妙。再合以白蜜之润肺燥、补脾胃,济以天冬、五味之益阴敛肺,则于肺胃阴虚、脾胃伤损之症即无妨碍,且有刚柔相济之妙。
此方不仅用治小儿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现阴虚液涸者.亦用于男、妇成人阴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咳即遗尿等。
蛔厥腹痛
患者×××,九岁。其父代诉:“病已三日,呕吐发一热,手足时冷,腹痛不能按”。某医院曾考虑手术,因家人反对,故转余急诊。症见:腹痛剧烈,患儿直挺其胸,两眼上翻,烦乱不安,频频以手抓唇。诊其脉则闭伏异常,视其舌,苔黄而燥,舌体满布槟榔状之花点,唇赤面黄。显系湿热积滞,胃浊不化。至于舌现槟榔状花点,则属蛔虫之征。蛔虫为患,故腹痛不能忍。气机郁滞,故脉闭伏。今发热实非外感,热深厥深,故见手足厥冷。先其所急,应予清肠胃湿热,兼以安虫治之。用自拟方安蛔止痛汤。处方:
茵陈6克炒苍术6克川芎6克青皮6克炒杭芍6克
厚朴6克砂仁4.5克焦山楂6克焦黄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烧乌梅3个炮姜3克
盖虫之寄生肠胃,赖湿热而繁殖。茵陈专清肠胃湿热,苍术燥湿健胃以安脾。川芎行气开郁,杭芍和肝养血而缓急迫,青皮、厚朴散积消痞而宽中,均有疗腹痛之功。砂仁行滞气,焦山楂消胀散结,更用苦楝皮,黄柏、乌梅以泄热杀虫。加炮姜辛温反佐,以制苦寒。
二诊:上方服后,吐蛔二条,腹痛稍缓,烦乱亦减,呕逆渐定。但不时仍有腹痛,脉仍闭伏,发热未退,大便已四日未解。此营卫失和,里热积滞。本“通则不痛”之旨,用桂枝汤加大黄。处方:
桂枝6克炒杭芍6克大黄6克(后下)甘草3克
生姜2片大枣2个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原方芍药量为桂枝的两倍。余今用为等量,为桂枝汤原方,目的在和营卫。加大黄以泄里热,通其便而不伤中,与仲景重用芍药配大黄以治里实腹痛者有异。
三诊;服药一剂,大便得通,热稍退,手足转温。多日来闭伏之脉,今转弦数满指,是病情向愈之征。但舌仍黄燥,脉证俱实,虽经用下,但积热未消,仍应再下。方用杨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蚕4.5克蝉蜕3克炒柴胡4.5克炒杭芍6克
炒枳实4.5克甘草3克炒黄连1.5克炒黄芩4.5克
大黄4.5克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