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k8凯发旗舰
治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
人参(一钱五分)茯神(一钱五分)黄(一钱五分)白术(一钱五分)枣仁(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远志(五分)木香(五分)甘草(五分)龙眼肉(十枚)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伤于劳役,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
黄(一两)当归(二钱)水煎服。
卷二
脑漏
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风伤之脑漏也。阳邪外铄,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月祁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异。宜随证辨之。
风伤脑,桑菊愈风汤主之。
桑菊愈风汤
(自制)
桑叶(三钱)杭菊(三钱)蔓荆子(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川贝(二钱)杏仁(三钱)川芎(八分)黑芝麻(一撮)
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
清肝透顶汤
(自制)
羚羊角(一钱五分)夏枯草(二钱)石决(八钱)丹皮(一钱五分)元参(一钱)
桔梗(一钱)蝉衣(一钱五分)桑叶(二钱)薄荷(一钱)陈橄榄(二枚)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
通阳圣化汤
(自制)
当归(二钱)川芎(一钱)香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羌活(一钱)
白芷(五分酒蒸)辛夷(一钱切)天麻(六分)红枣(五枚)姜(三片)
卷二
鼻衄
鼻衄一证,与吐血不同。吐血者,阴分久亏,龙雷之火犯肺,日受熏灼,金气大伤,其来也由渐,其病也最深,故血从口出,而不从鼻出。鼻衄之证,其平日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上行,故血从鼻出,而不从口出。每见近来医家,因方书犀角地黄汤条下,有统治吐血、衄血之语,一遇鼻衄,即以犀角地黄汤治之,究竟百无一效,此其弊在拘执古方,不明经络。盖犀角地黄,多心肾之药,用以治肝肺,宜其格不相入矣。予自制豢龙汤一方,专治鼻衄,无不应手而效,数十年历历有验,可知医道当自出手眼,辨证察经,不可徒执古方也。
豢龙汤
(自制)
羚羊角(一钱五分)牡蛎(四钱)石斛(三钱)南沙参(四钱)麦冬(一钱五分青黛少许拌)川贝母(二钱去心研)夏枯草(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黑荆芥(一钱)
薄荷炭(一钱)茜草根(二钱)牛膝(二钱)茅根(五钱)藕(五大片)
卷二
齿牙出血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此知血生于中焦,而主于心,故五脏各有守经之血,而六腑则无之。其散于脉内者,随冲任督三经,遍行经络。其散在脉外者,周流于肌腠毛皮之间。凡吐血、衄血,牙龈齿缝出血,皆散在经络之血,涌而上决者也。近人谓巨口吐红,及牙龈齿缝出血者,谓之胃血,此说大谬。盖胃为外腑,职司出纳,为水谷蓄泄之要区,其中并无一丝一点之血。即牙宣出血一症,不过胃火炽盛,肉不附骨,故血热而上涌。其牙不宣而出血者,乃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激胃经所致。湖州钱左,患齿缝出血,牙并不宣,多则血流盈盏,昼夜十余次,面红目赤,烦扰不安,为制苍玉潜龙汤,连服十余剂而愈。
苍玉潜龙汤
(自制)
生地(四钱)龟版(六钱)石膏(三钱)龙齿(二钱)石斛(三钱)花粉(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羚羊角(一钱五分)沙参(四钱)白芍(一钱五分)藕(三两)茅根(五钱与藕同煎汤代水)
卷二
关格
关格一证,所系最大,《灵、素》诸书及秦越人、张长沙,俱皆论列,而未有成方;后起诸贤,又绝无论及此证者。迨云歧子谓阴阳易位,病名关格。所传九方,动辄脑、麝、硝、黄、皂角,非开透,即劫夺,奄奄将毙之人,其能堪此乎!是有方不如无方,医学中反添一重魔劫矣。《素问》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在太阳;三盛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在少阴;三盛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经络分明,言言典要,而惜乎治法不传也。秦越人发为阴乘阳乘之论,乃合寸尺之脉并言之。寸上过位,入鱼际为溢;尺下过位,入尺泽为复;此阴阳之偏,各造其极,最为精当,而惜乎治法不传也。
张长沙谓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又曰:心脉洪大而长,则关格不通。又谓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凡三言之。其曰在寸为格,在尺为关者,乃言阴阳不相荣也。其曰心脉洪大而长,则关格不通者,言五志不安,营卫亏损,孤阳独发,故上下不通也。曰趺阳脉伏而涩者,乃胃气败坏之明征也。察脉论证,更为详尽,而惜乎治法不传也。至西江喻氏,力讲调和营卫,不偏阴,不偏阳,听胃气之自为敷布,不问其关于何而开,格于何而通,一惟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营气通则加意于营,卫气通则加意于卫,因立进退黄连汤二方,又立资液救焚汤一方,以为标准,此与云歧子之九方,霄壤悬殊矣。而愚则以为所重者尤在于上。苟在上之格者能通,则在下之关者亦无不通。尝见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则胃气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渐便溺艰难。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饮食入胃,以类相从,谷海变为痰薮,而又孤阳独发,气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格与关皆为逆象,惟治之以至和,导之以大顺,使在上者能顺流而下,则在下者亦迎刃而解矣。故于调养营卫之中,平肝理气,此一法也。于调养营卫之中,和胃化痰,亦一法也。于调养营卫之中,兼清君相之火,又一法也。关格既成,本难施治,但仁人孝子必不忍坐视危亡,欲于死中求活,非精心研究不可。续制四方,以备参酌。
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主之。
归桂化逆汤
(自制)
当归(二钱)白芍(一钱五分酒炒)青皮(一钱)茯苓(二钱)肉桂(五分)
郁金(二钱)合欢花(二钱)蒺藜(四钱)牛膝(二钱)玫瑰花(五分)木香(五分)红枣(五枚)降香(五分)
方以归桂化逆名,归、桂为主药无疑矣。以归、芍、红枣养其血,即以合欢、郁金、玫瑰解其郁,以青皮、蒺藜、木香、降香利其气,又以茯苓、牛膝引之下达,治格而亦顾及关矣。祖怡注。
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主之。
人参半夏汤
(自制)
人参(二钱)半夏(三钱)广皮(一钱)茯苓(二钱)当归(二钱)沉香(五分)郁金(二钱)砂仁(一钱)佩兰(一钱)苡仁(四钱)牛膝(二钱)佛手(五分)白檀香(五分)
此方亦所以治格。以人参、当归顾气血,以茯苓、苡仁、牛膝,引之下行;以半夏、陈皮利痰,以佩兰、郁金、砂仁、佛手、沉香、檀香通气。前法轻而此方较重,彼重用肉桂,此重用人参,意同而法自异也。祖怡注。
孤阳独发,阻格饮食,甚则作呃,和中大顺汤主之。
和中大顺汤
(自制)
人参(二钱)白芍(一钱)丹皮(二钱)柏仁(二钱)潼蒺藜(三钱)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