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k8凯发旗舰

  《灵枢·经脉篇》帝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现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现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则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此言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可见,惟足太阴过外踝之上者常现,其余浮浅而现者,非经脉,皆络脉也。故凡经脉卒然盛者,皆受邪气,留于本末者,谓一经之本末,皆由络脉通于他经,乃邪气留于络中,则经气不得周行,故脉卒然而盛也。上文十二经皆言是动则病,此正明其动之由,若邪留于经之本末而不动,则发热,热邪耗气,其脉则软而不坚,或下陷且空,与无邪之众脉不同,是以知何脉之动,即知其何经之病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帝曰:经脉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现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现于外。

  行绝道出入者,经脉尽处,即由络脉连贯他经,出此入彼。阳经之络,由阳注阴;阴经之络,由阴注阳。

  如是十二经循环,复会合于皮中卫分浅处,而现于外。故营卫腑脏,表里浅深,其气血通贯流行,则无病矣。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掌热,虚则欠kt,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此明手太阴肺经之络脉也。称别者,谓本经元气自此处分别,流注他经也。以下皆同。其络名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气而行,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盖经脉止于鱼际,络脉入于掌中,故其病实则手掌热,谓受邪也;病虚则欠kt,谓气少不足以息也,故小便或自遗,或短数,皆气不能敷布收摄也。别走阳明者,言手太阴经气自此别行手阳明大肠经也。取之者,取去腕寸半之列缺穴以针之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此明手少阴心经之络脉也。实者谓邪实,则心下支满也;心气虚,不能转舌,故不能言。掌后一寸,即通里穴也。心经之气,自此而别走手太阳小肠经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心包络一名手心主,代心用事,故名臣使之官,是卫护心脏者,故凡受邪,皆受于包络。实则心痛者,其络脉受邪也,若心脏受邪,名真心痛,顷刻而死,不能救治也;虚则头强者,络为卫阳所行之地,络虚,阳气不能上升合于督脉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瘤,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遍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喉,络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脾经之络名公孙者,是通胃经之络也,此外又有一大络,其脉若罗网之络于周身,故名大包,脾之所以统血者,以络遍于身,络中藏血也。故邪气实,则血滞而一身尽痛;正虚,则血少气弛,故百节尽皆纵,而不能动作,皆当治其大络之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现,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上节《灵枢》言胃络名丰隆者,是通脾经之络也。此言又有一大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应手而动者,为脉之宗气。宗气者,积于胸中者也。盖营行脉中,而营气出于中焦,并胃上行,合于胸中之宗气,故胃络之动于左乳下者,出于脉之宗气也。其脉盛喘数,绝者,滑动急促之象,病在中脘阻逆;如结而横,则有形之邪积也;其脉气绝不应手者,则宗气已无,故死;若动甚震衣者,其宗气大泄,乃内伤虚劳之病也。良以脾胃统一身之气血,故于本经之络外,又各有一大络,与他脏腑不同,故言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又曰,脾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此言脾胃生化之气血,上头下足,无不周遍也。治病者,不可不深悟其理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素问·皮部论》帝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现,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此明皮脉经络筋骨部分之浅深,以察病邪之进退也。欲知皮部,当以经脉为纲纪而辨之,诸经诸络皆然也。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