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k8凯发旗舰

  出清液者,时吐清液,脾虚不能摄涎故也;四肢清者,手足逆冷也;前后血,大小便皆有血也,此名血枯,而男女皆有是病,后世名劳损也。中气竭,故四肢无阳和以温之而逆冷;肝伤,故目眩而唾血、便血;肝不能藏血,故病至先闻腥臊臭,俗言血腥气也;肝气逆,则胸胁支满;而胃气不顺,则妨于食也。

  乌贼骨丸,吴门王晋三《古方选注》解义甚精,当考之。

  卷八 内伤诸病

  喑痱

  《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灵枢·热病篇》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邪气盛为实,精气夺为虚。此由内伤夺精,而阳气厥逆,以成喑痱,故为肾虚,而少阴经脉之气,不能上至于舌本,则不能言而为喑,阳上逆则下虚而为厥。非由外感之邪,故身无痛楚;本元气散,故四肢懈弛不收。

  如其智乱不甚,其言略能成句,微有可知者,用峻补之法可治;甚则不能言,而元气脱绝,不可治也。病起于阳,先治阳,后治阴,浮而取之者,用针浅刺,通其经气也;其起于阴者,当从阴经治之。用药之法,可类推矣。方书称为类中风,以其肝肾虚而风由内生,非外邪之风也。

  卷八 内伤诸病

  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肝藏血而开窍于目,故久视劳目则伤血;肺为华盖,权衡一身之气,敷布周流,循环不息,久卧则肺气不舒而伤矣;脾司转运而主肌肉,久坐则脾不运而肌肉伤矣;久立则劳骨,久行则劳筋,故皆伤。始而伤血、气、肉、骨、筋,久则伤及五脏,是谓五劳所伤者也。然身逸者,气血多滞,而但劳心,则直伤五内,其病尤重也。

  卷八 内伤诸病

  卒然失音

  《灵枢·忧恚无言篇》帝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也?少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肺之气喉在前近胸,胃之咽喉在后近背,喉口中间有薄膜一片,名会厌,厌者,掩盖喉口者也,饮食入口,则掩盖气喉而咽喉开,言语发声,则掩盖咽喉而气喉开,故如饮食到喉,或值言语而气喉开,则食饮误下气喉,与肺气格逆,则必咳呛而出,以气喉在前故也。是故会厌为音声之户;口唇为音声之扇;舌动方能变声音而成语,故舌为机,如舌强或痿,虽有声不能成语矣;上喉口垂下之软肉名悬雍,故为音声之关也;横骨者,舌根之嫩骨,本由心脏所生,故为神气所使,主发动其舌,以舌为心之苗也;颃颡者,顶前额内之处,津气循喉上升至颃颡,如烟雾之四布周行也,故颃颡之气不开,不能分布津气,则由鼻下溜成涕,其气不能约束,故名鼻洞。此因清阳不足,不能透开颃颡,故婴孩老年,多有此病。凡语言便利及迟钝难出,皆会厌有大小浓薄不同之故。如其应对之敏拙,由心之灵昧,非关于外也。若寒气客于会厌,不能开阖,则卒然无音;其卒然忧恚,气必逆乱,以伤会厌而机关不利,可以类推而知也。

  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足少阴肾经之脉,上行系舌本,络横骨,而终于会厌;会厌之脉,又上络任脉。故用针泻少阴、任脉两处之血脉,则浊气辟除而清阳透达,其会厌声音乃发也。天突,任脉络穴,在结喉下。

  卷八 内伤诸病

  孕妇失音

  《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去,而病独擅中,故曰成疹也。

  身重者,孕妇也;喑者,失音也;胞之络脉绝者,言脉气阻绝不通,非断绝之绝。此因胎大压其胞脉,致少阴肾经之气,不得上贯于舌而喑也。俟十月产后,脉通气复自愈,无用治也。若强治之,反损其正之不足,而益其病之有余,以成其疹,疹者,痼疾难愈也。然其由胎大之故,则亦无法可治之矣。

  卷八 咳嗽

  咳嗽

  《素问·咳论》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为华盖而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故各脏腑之气,皆由经脉汇于肺,而行周身。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者,以所受之邪,随气而归于肺也。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先受邪,则邪气以从其合,必入于肺。其寒饮食入胃,亦从经脉上达于肺,则肺寒,而与外邪相合客之,则为肺咳也。人生天地气交之中,故与天地相参,五脏禀五行之气,以治五时,各以其时而受外邪。若非肺脏主令之时,而各脏所受之邪,皆随气而传于肺。假如感寒而微,则为咳,甚则为泄泻、为腹痛也。肺金主秋,肝木主春,心火主夏,脾土为至阴,而主长夏未月,肾水主冬,皆各以其时而先受邪,邪之变化多端,皆能传肺而致咳。故治咳者,其邪有寒热,气有虚实,必审其所因。下文即明其病状也。

  卷八 咳嗽

  五脏咳证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五脏部位不同,经脉流行各别,故其受邪而致咳者,各有病状不同,辨其状,方知病邪之所在而治之。受邪之脏为本,肺为标,拔其本,则标自愈而咳可止。今人但知治肺,无怪其不效也。

  卷八 咳嗽

  六腑咳证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