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k8凯发旗舰

  心为君火,疟邪犯之,故烦心甚,而欲得清水以解之;火热内郁,阳不流行,故表反寒多而不甚热也。按经所言,心藏神明,其脏坚固而不受邪,受邪则心伤神去而死。凡言心病者,心之包络受邪也。包络为心脉之本,心气所由出入,故受邪乱气,则但神昏而不死,如癫狂等病亦然。若受邪在经,神亦不昏,故刺手少阴经以泄其邪。

  卷六 诸疟证

  肝疟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木色苍,肝病故色现于外;肝郁不舒,故必太息;肝藏魂,其气厥逆,则肢冷神昏若死者,厥回则苏,厥不回即死矣。肝藏血,故必刺之出血,方能去邪。

  卷六 诸疟证

  脾疟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为阴脏,位于腹而主肌肉,故受邪则身寒腹痛;阴盛极则阳来复而发热;热则气动而肠鸣,鸣已,其表气亦通而出汗也。刺其经以泄其邪。

  卷六 诸疟证

  肾疟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膀胱为肾腑,外应腠理毫毛,脏病必及于腑,故乍觉寒袭腠理而洒洒然,如冷水洒之也;肾居腰脊,故腰脊痛;肾开窍于二便,邪侵气窒,故宛转大便难也;目之黑珠属肝,瞳神本肾,肾连肝病,故目然,音悬,即昏眩也;十二经阴阳之气,交接于手足指尖,阴阳不得交通,则手足皆寒。刺膀胱、肾经以泄其邪。

  卷六 诸疟证

  胃疟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令人且病者,谓其发寒热之疟病,而邪在胃腑也;邪热壅胃故饥;其清浊不转,故不能食,食则支满也;支满而肠中不得传导,则腹大矣。脾胃同气相贯,故刺胃脾经横脉出血以泄邪。夫阳经自表通腑,阴经自表通脏,皆为躯体至脏腑之径路也。上文举六经疟病,明其邪在经而浮浅,此以脏腑名病者,明其邪已深入于里也。

  然邪由表入,必使从表而出,故皆同刺其经以泄之也。

  卷六 诸疟证

  治法所宜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脉缓、大、虚,皆本元不足也。针法在引其元气升发,领邪外出,故元气虚者,针不可用,宜用药助内气以达邪也。若疟发时,气逆不可治,上文已明,其发后势衰,余邪伏匿,治亦无功,故当于先发食顷时,其邪将动未动,迎其机而泄之,过此皆为失时,治之而不效也。凡诸疟病皆然。以故一切外感、内伤之病,用药应饭前饭后,或早或暮,皆有相宜之时,所当体究者也。

  卷七 寒热病证

  寒热

  《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帝曰:何以候之?少俞曰:颧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善病寒热者,不必受大邪,因其皮肉筋骨皆薄弱,略有微风寒,即发寒热之病也。皮弱而卫阳虚,故其面色亦常不正。颔为地部,额为天部,时有清浊之邪相蒙,而上下面部之色各异。盖清邪上受,上部之色薄泽为风;浊邪下受,下部之色晦滞为湿。殆者,晦也,凡病危殆,其色必晦之意耳。表常邪侵,则营卫不调,乃善病寒热矣。验其颧、臂与,知其骨肉薄弱而髓不满之故,者,臂肘节间隆浓之肉也。

  卷七 寒热病证

  皮寒热

  《灵枢·寒热病篇》曰: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络浅在皮,皮寒热者,邪闭皮肤而痛,故不可附席;皮毛肺之合也,肺开窍于鼻,以邪外闭,阳郁化热,故毛发焦而鼻槁腊,腊者,焦燥也。此肺液已伤,久则必成肺痿,故当急取三阳经之络,以泄皮肤之邪,补手太阴经,以救肺也。《灵枢·口问篇》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补诸阳。

  是以阴盛阳虚,不能胜外寒而但寒,无内热证,故当补诸阳以散外寒,与上证有阴阳虚实之异也。

  卷七 寒热病证

  肌寒热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肌寒热,其邪从皮毛而深入矣。唇为肌肉之本,脾所主也,邪已侵脾,故毛发焦,肌肉痛而唇槁腊。取三阳经下部以去其血者,是疏通营卫,以解肌肉之邪,以营卫气血行于肌肉之中也。营卫疏通,即补足太阴脾经,以滋津液,助其出汗,则病退矣。

  卷七 寒热病证

  骨寒热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寒热者,邪从肌肉而深入骨也。邪既深入,表分更伤,故病甚无少安时,而汗注不休,津气皆脱矣。齿为骨之余,骨者肾所主,齿未槁,肾水未竭,故取少阴肾经所属阴股之络脉,以泻邪热;如齿槁,则肾水涸,死不可治矣。骨厥者,骨中灼热而肢体厥冷,近世所云骨蒸劳病,亦当验其齿,以辨生死也。

  卷七 寒热病证

  治法随时分浅深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振寒洒洒鼓颔者,身寒如冷水洒之而战也。此寒闭于表,内阳郁勃,故不得汗出而腹胀烦闷。若无头痛发热等证,其邪不在太阳经,而在手太阴肺也。故刺手太阴经,当分虚实也。刺虚者,随其去气而补之;刺实者,迎其来气而泻之。补者补其正气,泻者泻其邪气。此在候其呼吸来去而入针出针,以为补泻之法,故曰: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经脉,经输治骨髓。

  人身气血,随四时升降之气而浮沉,其感邪随身中之气而进止,故刺法按时而分浅深,用药之道亦然矣。

  此言常理之轨则,亦不可以拘执也。盖病之变化无尽,要必随宜而施。故仲景先辨脉证,以定治法,方为至当。

  前卷虚风贼邪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是言身中旺气所在,此言刺法以泄其邪,互明其义理也。

  卷七 寒热病证

  瘰

  《灵枢·寒热篇》帝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其外为脓血者,易去也,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瘰生于颈腋间,甚者连贯成串,是肝胆两经之脉所行者。始由七情郁结,阳化为热,而外邪乘之,致寒热邪毒留于经脉,与血气胶结而成此病。先因内伤兼外邪,故其病本在脏,其未出于颈腋,而浮于脉中,未内着于肌肉。如外为脓血者,病邪尚浅,得从脓血而泄,故易去也。从本引末者,先调脏气,然后疏通经脉,以和营卫,可使其邪衰去,而绝其寒热也。审按其经脉之道路,徐往徐来,皆用针之法,以邪在经脉血气中,非能骤去,必用缓治之法,而用药亦然矣。如其初起小如麦者,易治,故三刺可已;若久而病深大,则难治,如下文所云。

  卷七 寒热病证

  瘰死期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