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k8凯发旗舰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数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手足阴阳十二经交接之处,皆由络脉通贯。经如粗枝而直,络如细枝而横,由络分枝而更细者名孙络,故经有阴阳浅深,而络亦如之,其部位皆随经而缪处者也。以上所列病证,皆络气行到之处邪客之,其气或闭或逆,故现诸病。其同一经而有重迭病证不同者,因经之首尾皆有络,而部位又有浅深高下,故其现病各异也。若其流行次序,及十二经所现病证,已详经络门中经脉篇,当合观之,义理更明也。惟络脉既通经之首尾,而又散布周身,其孙络浅在皮腠之间而脉愈细,故受邪则气闭不通,凡麻木、痹痛及游走不定者,皆为络病。而阳络在表,故伤则血外溢而为吐为衄;阴络在里,故伤则血内溢而为便血溺血也。外邪从络入经,气血自经注络,而血随气行,自内出外,邪则由表入里,故逆之而成病。若气血旺,邪不能入,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六气之邪,有阴阳清浊之异,故亦随类相感,或由皮毛而入于经者,或由口鼻而入从中道,而分走表里者,其现证皆各不同,则必辨明而治之,故当洞明经络部位之浅深也。

  邪随时令气候入客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岐伯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此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升降流行,以春、夏、季夏、秋、冬五时,应木、火、土、金、水之五气,而主生、长、化、收、藏,以滋养万物。人生气交之中,故身中元气,应天地之气而浮沉。浮则旺于表而衰于里,沉则旺于里而衰于表。邪必乘衰而袭之,故亦随时令气候而入客于身,则有浅深部位不同也,每见秋冬风寒之邪,多从皮毛而入经络,夏令暑湿之邪,多由口鼻而入脾胃。其表里元气之衰旺,亦可征矣。然此言其常理耳,至其变化为病,不可为一定之度。良以人禀有强弱,感邪有重轻,要必审其受邪之处,从其经气辟除其邪。

  盖经者,通表里之道路,表里之邪,皆可由之而辟除,除其邪,则乱气不生而病自愈。故仲景分六经以辨脉证而立治法,为传轩岐之道脉也。其不究心于仲景而流于浅陋邪僻者,岂不为轩岐之罪人哉。

  又按《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与此篇相类,而各有义理不同,录后虚风贼邪篇内,宜合观之。

  筋骨不得屈伸

  《灵枢·终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筋挛,故屈而不能伸;骨强,故伸而不能屈。肝主筋,肾主骨,各守其主病者而治之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此观其行立之状,知其筋骨之将惫。惫者,败也。

  疹筋

  《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现,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现,则病甚。

  疹者,结气为病之义,故风热之邪郁结血络,发为疹子。此名疹筋者,肝主筋,肾水亏,不能养肝,其阳郁结于下,不得上达,故尺脉数甚,而肝枯筋燥,故筋急外现,其腹中亦必拘急不舒,白色黑色现,则金水不能相生,肺肾皆不调,则肝病更甚也。

  卷五 外感内伤总论

  经解

  二阳三阳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疝。

  此言内伤阴阳之气而发病也。二阳者,阳明胃也。胃气由心脾发生,故其病有从损伤心脾而发者,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为脾之母,脾主为胃行津液,而生化气血者也。其有不得于隐情委曲之事,忧思郁结,则心脾俱伤,而无生化转运之力,以致胃病食减。若在女子,尤多此病,气郁血耗,则月事不下也。久而传变,其血枯生风,虚阳化火,风火消烁肌肉,而脾土败矣。土败则肺金无生气,乃成息贲,息贲者,气馁而喘促,传变至此,金水亦枯,无论男女,皆死不可治也。凡经候二便之病,经义皆谓之不得隐曲,推其源,总由心脾郁结之所致也。三阳者,太阳也。其腑为膀胱,主藏津液而出小便,其经主一身之表而统营卫,外邪多由太阳经而入营卫,则发寒热之病。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故邪不解则下走,而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伤及经脉,则为痿、为厥、为。者,小腿后太阳经脉所行之处。音渊,痛也。又其传变,则皮肤枯索而不泽,以太阳之气荣于皮毛,气不荣则枯也。又传为疝者,其邪由经入腑,牵连阴筋,肾子顽木,名疝也。

  一阳二阳一阴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一阳者,少阳也。为生阳之气所从出,故病则少气;清阳失于转旋,肺不清肃下降,逆而善咳;木气不达,郁于土中,其气下陷,故善泄泻也;其传为心中若掣者,肝胆为风木,风木之气扰动血脉,以心主血脉故也;其传为噎膈者,少阳为枢,枢不转而三阳之气皆逆,与痰涎胶结于膈也。二阳者,阳明胃,一阴者,厥阴肝,二者同病,肝主惊,胃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故主惊骇;胃不和,则肺气不顺,故背痛;中脘浊壅,故善噫也;呵欠本肾所主,今阳不转旋,阴气引之下行,故胃病亦有善伸数欠也。胃为脏腑之海,而肝气横逆于中,则一身内外之气,皆厥而不顺,肝为风木,故名风厥,是内风乘胃,牙关紧急而厥也。

  二阴一阳三阳三阴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二阴者,少阴也,一阳者,少阳也。少阳为阳经之枢,少阴为阴经之枢,阴阳枢纽皆病,则六经开阖失职,升降因之不调,而气郁勃,故病善胀心满而善气也。善气者,浊气时从便出,俗谓之屁,以阳明不阖之故,然胀满亦可以暂宽也。三阳者,太阳也,三阴者,太阴也。太阳为开而主表,太阴为开而主里,二经俱病,则阴阳表里之气皆窒塞不开,而经脉不得周流,乃病偏枯痿易。偏枯是身半边偏废,痿易者,肢痿或左或右,变易不定也。以上举三阴三阳发病之证,其因则有内伤外感之异,当详辨也。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