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k8凯发旗舰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疟疾,微劳不任,经年不瘥,前后复发者,名曰劳疟,此方主之。
任事之劳,责之筋力。筋属肝,少阳胆则其腑也。方中有柴胡、黄芩,可以清少阳之邪热;有栝蒌根,可以生液养筋;有人参、甘草,可以补虚祛劳;有大枣、生姜,可以调荣益胃。又曰:参、草、姜、枣,胃家药也。能精于肝,淫气于筋,惟胃能之,故用此方以调劳疟。
卷二 疟门第十
柴平汤
柴胡人参半夏陈皮黄芩甘草浓朴苍术生姜大枣疟发时,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名曰湿疟,此方主之。
上件皆湿证也,故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小柴胡汤正考见伤寒门,平胃散正考见湿门。
卷二 疟门第十
红丸子
蓬莪术京三棱(醋煮一伏时,各二两)胡椒(一两)阿魏(二分,醋化)青皮(三两)
共为末,作丸矾红为衣。
疟疾,口亡五味,饮食腹痛膨胀者,名曰食疟,此方主之。
食疟者,食积成疟也。《内经》曰留者攻之,故用蓬术、三棱、阿魏以攻积;积之为患,气快则行,气滞则止,得热则行,得寒则结,故用青皮之辛以快气,胡椒之温以散结;复用矾红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云尔。
卷二 疟门第十
人参养胃汤
人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苍术浓朴藿香乌梅草果疟因饮食饥饱伤胃而成者,名曰胃疟,此方主之。
《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饥则胃气弱,而阴无所生;饱则胃气强,而五宫因以损,是饥饱皆足以伤胃也。胃伤则营卫虚而谷气乖,乖则争,争则邪正分,寒热作,而成疟矣。方中有人参、茯苓、甘草之甘,可以补胃之不足;有陈皮、苍术、浓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余;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开胃;乌梅之酸,可
卷二 疟门第十
太无神术散
苍术(泔浸)浓朴(姜炒,各一两)陈皮(三两,去白)藿香石菖蒲甘草(炙,各一两五钱)
疟疾,因感山岚瘴气,发时乍寒乍热,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疟,此方主之。
山岚瘴气,谷气也。《内经》曰:谷气通于脾。故此方主以治脾。苍术、浓朴,平脾家之敦阜也;陈皮、甘草,调脾家之虚实也;藿香、石蒲,开脾家之障碍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正考见瘟疫门。
卷二 疟门第十
五神丸塞鼻法
东方:青黛五钱麝香二分西方:白矾五钱白芷二钱南方:官桂五钱朱砂一钱北方:巴豆四十九粒(去壳)黑豆三十六粒中央:硫黄五钱雄黄一钱上件各根据方位,以瓷盘盛之,于五月初一日,虔诚安于本家侍奉神前,至初五日午时,共研为末,用五家粽角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收贮听用。凡遇患疟之人,于疟发之日清晨,用绵包裹塞于鼻中,男左、女右用之。
疟疾,一岁之中,长幼相似者,名曰疫疟,此法主之神良。
疫者,天地不正之气也,六位,胜复之气也。禽虫,吐毒之气也。大气之来,无人不受,壮者、逸者、居者则不病;怯者、劳者、出者遇之,则无形之气,由鼻而入,藏于分肉之间,与正气分争,则成疟矣。是方也,位按五方,药按五色,气按五气,味按五味,月按五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医流而兼阴阳家之识也。故疟邪入于肝,则青黛之凉可以清肝,麝香之臊可使直达;疟邪入于肺,则白芷之辛可以泻肺,矾石之腥可以清燥;疟邪干于心,则丹砂之重可以镇心,官桂之焦可以益火;疟邪干于肾,则黑豆甘咸可以益肾,巴豆之腐可以泻邪;疟邪干于脾,则硫黄之温可使建中,雄黄之悍可使辟秽。以疫气无形,由鼻而入,故亦就鼻而塞之。塞其一窍,露其一窍者,围师必缺之道也。修剂之期,必于五者,病原于阴阳不正之气,故亦以阴阳之理胜之。盖曰五者,中宫甲己之数,南面之政也,诸气之变,虽有胜复、亢制之殊,要皆北面而臣,守位秉命之道也,故率以五数修剂焉。
卷二 疟门第十
三解汤
麻黄(去节)柴胡(去芦)泽泻(各三钱)
此治疟之套剂也,时行之疟,长幼相似者,主之神良。
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也。人在气交之中,鼻受无形之气,藏于分肉之间,邪正分争,并于表则在表,并于里则在里,未有所并,则在半表半里。是方也,麻黄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泽泻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温,能使半表半里之邪,由中以解。则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虽然,此方但可以泻实耳,虚者犹当辨其气血而补之,所谓虚者十补,勿一泻也。
卷二 疟门第十
截疟七宝饮
常山浓朴青皮陈皮甘草槟榔草果(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种煎熟,以丝绵裹之,露一宿,于当发之早温服。
疟疾三、四发后,寸口脉来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三、四发后,可截之时也。脉弦为饮,滑为实,浮为表,大为阳,故在可吐。师云:无痰不作疟。疟痰为患,常山善吐,槟榔善坠,草果善消,浓朴、青皮亦理气行痰之要药;陈皮、甘草乃消痰调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脉来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脉来沉涩细微者,与之则逆矣。慎之。
卷二 疟门第十
鳖甲煎丸
鳖甲(十三片)蜂窠(四分,炙)蜣螂(炙)柴胡(各六分)乌羽瞿麦桃仁干姜(各二分)牡丹皮芍药虫(各五分)赤硝(十二分)黄芩鼠妇(炙)桂枝石苇(去毛)浓朴紫盛阿胶(炒)大黄(各三分)葶苈(熬)半夏人参(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灶下灰一斗,清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
疟疾久不愈,内结瘕,欲成劳瘵者,名曰疟母,此丸主之。
凡疟疾寒热,皆是邪气与正气分争,久之不愈,则邪正之气结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疟母。始虽邪正二气,及其固结之久,则顽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为患,或在肠胃之中,或薄肠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处。盖灰从火化,能消万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烂药,其性可知;渍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鳖甲、鼠妇、虫、蜣螂、蜂窠者,皆善攻结而有小毒,以其为血气之属,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浓朴、半夏,皆所以散结气;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滞血;水谷之气结,则大黄、葶苈、石苇、瞿麦可以平之;寒热之气交,则干姜、黄芩可以调之。人参者,所以固元于克伐之场;阿胶、芍药者,所以养阴于峻厉之队也。乌羽、赤硝、紫盛,隋唐医哲,皆不知之,故以乌羽作乌扇,赤硝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详四物,亦皆攻顽散结之品,更之未为不可,然依旧本,仍录乌羽、赤硝、紫盛者,不欲遽然去之,盖曰爱礼存羊云尔。
卷二
痢门第十一
叙曰: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补,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阳合病皆下痢,太阳、阳明合病自下痢者宜发汗,太阳、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阳明、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攻里,非得伤寒之玄关者,不足以语此也。今考十方于后,大都口耳之见而已。
卷二 痢门第十一
芍药汤加芒硝方
白芍药(二钱)当归尾黄连黄芩(各一钱)木香(不见火)桂心槟榔甘草(各五分)大黄(七分)芒硝(一钱)
痢疾便脓血,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