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k8凯发旗舰

  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间现杂色。或尖白中红。或边白中红。或尖红中白。

  或尖白根灰。或根黄中带黑。脉右弦滑。左弦数。此相火上逆。少阳腑病偏于半里证也。法当和解兼清。蒿芩清胆汤主之。如服一剂或二剂后。呕吐虽止。而寒热未除。胸胁尚痛。膈满而闷。已成小结胸者。治以和解兼开降法。柴胡陷胸汤主之。服后、胸痛膈闷虽除。而寒热仍发。腹满而痛。便秘溺赤。此少阳上焦之邪。渐结于中焦阳明也。当以和解兼轻下法。大柴胡汤去姜半夏加川朴(一钱)风化硝(一钱)治之。

  (丙)邪热传入胃经。

  身灼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心大烦。揭去衣被。点隐隐。溺短赤热。甚则谵语发狂。舌尖红。苔边白中黄。脉右浮洪而数。左亦弦大。此外而肌腠。内而肝胆。上则心肺。下则小肠膀胱。无不受其蒸灼。但尚为散漫无形之燥热。未曾结实。宜清透而不宜攻下之阳明外证也。辛凉泄热为君。佐以甘寒救液。新加白虎汤主之。服后。发虽透。谵语狂妄虽除。而身热不退。口燥渴。汗大出。脉见虚芤者。胃汁枯涸。肺津将亡也。急宜甘凉救液为君。大生肺津。人参白虎汤。(西洋参三钱、生石膏四钱、知母四钱、生甘草一钱、生粳米三钱、荷叶包。)加鲜石斛(四钱)、鲜生地(六钱)、梨汁(二瓢)、鲜茅根(五钱)治之。如再不应。而虚羸少气。气短息促。口干舌燥。汗出肤冷。心神烦躁。脉虚而急疾者。胃液将亡。肺气欲脱也。急急益气固脱。增液宁神。孙氏生脉散参许氏二加龙蛎汤法。(别直参钱半、原麦冬四钱、北五味五分、绵皮二钱、青竹皮四钱、花龙骨三钱、牡蛎五钱、陈阿胶三钱、鸡子黄二枚、真茄楠香汁两匙冲。)力图急救。希冀侥幸于什一。此就逆证而言。若顺证则新加白虎汤。往往一剂知。二剂即已。

  (丁)邪传阳明胃腑。

  其证甚多。以水谷之海。各经皆秉气于胃也。故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太阴阳明。有少阴阳明。有厥阴阳明。其证有热结。

  痰结。水结。气结。发黄。蓄血。液枯。正虚之各异。兹将历经实验者。条述如下。

  (一)太阳阳明。

  凡太阳病。发其汗。汗先出不彻。表邪未净。肢冷身热。微微恶风。腹满而痛。大便不通。舌苔浅黄薄腻。黄中带白。脉右洪数。左尚浮缓。即仲景所谓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为太阳转属阳明之热结也。宜以攻里兼解表法。浓朴七物汤治之(张氏伤寒论太阳阳明、误作脾约、必是传讹。)

  (二)正阳阳明。

  有轻重危三证。轻者。由太阳病。若发汗。若吐后。邪仍不解。蒸蒸发热。不吐不下。心烦。腹胀满。舌苔正黄。脉右滑大。此热已结胃。胃腑不和也。法当泻热润燥。佐以和胃。调胃承气汤微下之。重者。阳明病。潮热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小便数。大便必硬。硬则谵语。腹大满。便不通。舌苔老黄。脉右滑数而实。此胃中热结。移入小肠也。法当苦寒泻火。佐以辛通。小承气汤缓下之。(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危者。阳明病。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申酉时发潮热。不恶寒。独恶热。身重短气。腹满而喘。频转矢气。手足然汗出。

  躁则头摇手痉。谵语发狂静则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剧则昏厥不识人。目睛不了了。

  甚则两目直视。舌苔焦黄起刺。兼有裂纹。甚或焦黑燥裂。或如沉香色苔。中后截生芒刺黑点。脉右沉弦数实。左弦数而劲。此胃小肠热结。上蒸心脑。下移大肠也。急急峻下存阴为君。佐以熄风开窍。大承气汤加犀角(二钱)、羚角(三钱)、紫雪(八分至一钱)、急救之。脉弦者生。涩者死。此要诀。切记之。

  (三)少阳阳明。

  热结膈中。膈上如焚。寒热如疟。热重寒轻。心烦懊。口苦而渴。大便不通。腹满而痛。舌赤苔黄。脉右弦大而数。左弦数而搏。此仲景所谓误发汗而利小便。胃中燥烦而实。大便难是也。轻则和解兼攻下法。大柴胡汤主之。重则攻里兼和解法。柴芩清膈煎主之。

  (四)太阴阳明。

  其证有二。一为肺胃合病。其人素有痰火。外感伤寒。一转阳明。肺气上逆。咯痰黄浓。或白而粘。胸膈满痛。神昏谵语。腹满胀疼。便闭溺涩。舌苔望之黄滑。扪之糙手。脉右滑数而实。甚或两寸沉伏。此肺中痰火。与胃中热结而成下证也。法当肺与大肠并治。开降肺气以通大便。陷胸承气汤主之。若兼鼻孔煽张。喉间有水鸡声喘胀闷乱。胸腹坚如铁石者。速投加味凉膈煎峻逐之。又若其人素有痰饮。

  适患伤寒。不先解表。或发汗不透。而反下之。阳气内陷。心下因硬。从脘至少腹。坚痛拒按。申酉时小有潮热。但头上微汗出。不大便五六日。渴不引饮。舌燥苔白。脉右沉弦而紧。此水与郁热。互结在胸脘胁肺胃之间也。法当急下停饮。蠲饮万灵汤主之。

  若复往来寒热者。先以大柴胡汤。加煨甘遂(五分)和解以微下之。一为脾胃合病。其人素多湿热。外感伤寒夹食。一传阳明。热结在胃。胃火炽盛。湿火转成燥火。垢浊熏蒸。腐肠烁液。发痉撮空。谵语妄笑。按其脘腹。壮热灼手。大便不通。溺赤短涩。甚或二便俱闭。舌苔黄刺干腻。或兼灰黑。扪之涩而戟手。脉右沉弦数实。左亦弦数搏指。此脾中湿浊。

  与胃中热结而成下证也。急急开泄下夺。承接未亡之阴气于一线。小承气汤加川连(一钱)、至宝丹(两颗)急救之。若再失下。其脾必约。盖脾与胃以膜相连。任其熏蒸灼烁。则胃液告竭。脾阴亦枯。脾上脂膜。遂干燥而收缩。腹坚而胀。矢如羊粪。仲景麻仁脾约丸。缓不济急。速投三仁承气汤。加硝蜜煎(风化硝三钱、净白蜜一两。)润下之。庶可转危为安。若寻常热结液枯。病势尚缓者。只须养荣承气汤。镇润以缓下之。

  (五)少阴阳明。

  有轻重危三证。轻者。阳明病外证未解。不先辛凉开达。而遽下之。则胃中空虚。客热之气。乘虚而内陷心包胃络之间。轻则虚烦不眠。重即心中懊。反复颠倒。心窝苦闷。甚或心下结痛。卧起不安。或心愦愦。怵惕烦躁。间有谵语。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白滑微黄。或淡黄光滑。或灰白不燥。脉左寸细搏数。

  或两寸陷下。右关弦滑。此外邪初陷于心胃之间。乃包络热郁之闷证也。法当微苦微辛。轻清开透。连翘栀豉汤主之。开透后。包络血液。被邪热劫伤。往往血虚生烦。心中不舒。愦愦无奈。间吐粘涎。呻吟错语。舌底绛而苔白薄。扪之糙手。脉右寸浮滑。左寸搏动。急急濡液涤涎。宣畅络气。五汁一枝煎清润之。重者少阴病。口燥咽干。心下痛。腹胀不大便。或自利清水。色纯青而气臭恶。舌深红。苔黑燥而浓。脉右沉数而实。

  左细坚数搏。此少阴邪从火化。合阳明燥化而成下证也。法当急下存阴。大承气汤。加犀角(一钱)、鲜生地(一两),峻泻之。危者少阴病。热陷神昏。似寐如醉。谵语妄笑。甚则不语如尸。六七日至十余日。大便不通。腹热灼手。小便赤涩涓滴。脉沉弦而涩。按之牢坚。左小数坚搏。此少阴少火悉成壮火。合并阳明燥热而成下证也。亟亟开泄下夺。泻燎原之邪火。以救垂竭之真阴。犀连承气汤加西黄(五分)、麝香(五厘)急拯之。

  (六)厥阴阳明。

  有轻重危三证。轻者其人素有肝气。病伤寒六七日。热陷在里。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黄绿苦水。胸膈烦闷。气逆而喘。四肢微厥。腹满便闭。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