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k8凯发旗舰

  【荣斋按】重伤风如三、四日后,恶风怕冷的情形已除,剩有发热、头痛或全身疼痛,鼻寒声重,咳嗽痰多者;聂云台先生有重伤风标准汤,可供采用。方为:黄芩二钱、白芍二钱、连翘三钱、象贝三钱、蝉蜕一钱、竹茹三钱、桑白皮三钱、桑叶钱半、枳壳一钱、杏仁三钱、枇杷叶三钱包煎、薄荷八分泡勿煎。重庆市第七民众医院沈仲圭先生认为:“此方总的功效,是发汗解热,镇咳祛痰,用于流行性感冒(即重伤风),确是一个好药方;其中白芍一味,根据近代中医用药法则,似觉突出,不如删去为妥。”沈先生并把重伤风的病原和症状发展,也作了有系统的叙述:“重伤风即流行性感冒,其病源为滤过性病毒,潜伏期一至三日。此病起病急剧,畏寒发热,周身疼痛,背部头部四肢痛得更厉害,体温上升很快(℃─℃)上呼吸道炎症,也很快发生,如鼻流清涕,干咳,喉痛,胸骨疼痛,结膜充血,全身衰弱。血象:白血球减少。血液培养,无细菌发现。预后良好,病程约五日热退。“以上所谈,是单纯型流感,另有一种称为“有并发症的单纯型流感”,即继发化脓性支气管炎的流感;那就是俞根初先生所提出的:“延久不愈,轻变痰饮,重变肺胀。”的症候了。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二节·伤寒兼湿

  (一名寒湿)

  【因】先伤于湿。后伤于寒。或骤伤雾露雨水。或汗出当风。水停其间。多发于夏令初秋。湿由寒热合化而成。故兼湿者本有寒热二证。有寒闭于外。湿郁于内者。亦有湿遏于上。热郁于下者。不得以伤寒兼湿。概目为阴邪也。

  【证】兼寒湿者。一身尽痛。关节尤疼。凛凛恶寒。甚则足冷。头重胀痛。如裹如蒙。身重肢懈。胸膈痞满。口淡不渴。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甚或发热。身色如熏黄。神沉嗜睡。舌苔白滑而浓。或白苔带灰而滑。甚或白苔满布。浓如积粉而浮滑。或兼黑点黑纹而粘腻。兼湿热者。四肢倦怠。肌肉烦疼。头胀昏痛。面色黄赤。如熏油腻。口气秽浊。胸满而烦。口燥而渴。渴不能饮。一身无汗。但头汗出。鼻塞背强。

  欲得覆被向火。午后寒热。状如疟疾。腹满便溏。溲短黄热。甚或呕吐不纳。身黄如橘皮色。或皮肤隐隐见疹。舌苔底白罩黄。或舌苔黄腻。边白尖红。或白苔渐黄。兼有灰腻。或黄中带黑。浮滑粘腻。

  【脉】沉而缓。甚或沉细似伏。模糊不清。此寒闭于外。湿痹于内。足太阳经与足太阴经同病也。若沉而弦。甚或沉数。数滞不调。此胸上有寒。丹田有热。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同病也。

  【治】兼寒湿者。先与苏羌达表汤加苍术(一钱)、川朴(二钱)、使其微汗以解表。继与苓术二陈煎。温中化湿以利溺。终与香砂二陈汤、加焦谷芽(三钱)、炒麦芽(二钱)、温运中阳以开胃。兼湿热者。先与藿香正气汤加冬瓜皮子(四两)

  、丝通草(五钱、二味煎汤代水)。芳淡化湿以双解表里。继与增减黄连泻心汤。苦辛通降以整肃湿热。终与白术和中汤。加黄草川斛(三钱)、长须谷芽(用鲜荷叶一角、剪碎、拌炒香。)温和中气以开胃。二证照此治法。病无不痊。

  【荣斋按】伤寒夹湿一症,江浙两省为最繁,通用五苓散加羌防,为对症处方之常法。

  若湿竭化燥。热极发痉者。误治居多。择用清燥养营汤。羚角钩藤汤。随证加减以救误。若疹不得速透者。新加白虎汤加炒牛蒡(三钱)、大青叶(四钱)、鲜西河柳叶(三钱)、辛凉开达以透发之、若夹食滞便闭者。枳实导滞汤。下滞通便以消导之。其间权轻重。度缓急。在临证者随机策应之。

  【秀按】伤寒兼湿热者多。湿热酿痰者亦甚多。故丹溪翁大阐痰湿法门。谓十人九湿。湿生痰。痰生热。然其所论多外生之湿。少及本身之湿热。仲景书论寒湿风湿者多。论湿热惟黄胆及痞证而已。如茵陈栀子等方与小陷胸泻心诸法。皆为湿热发黄、湿热成痞而设。盖伤寒误遏。使内湿上甚为热。热郁发黄。轻则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

  重则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或利或下。皆以祛内郁之湿热也。伤寒误下。则变痞满。亦有不经攻下而胸痞者。由其人素多痰湿热。一经外邪触动。即逆上而痞满。故仲景特立小陷胸诸泻心法。正以祛逆上之痰湿热也。罗谦甫云。泻心汤诸方。取治湿热最当。以其辛开苦降也。余谓参、草、枣、究宜慎用。干姜宜易枳实、橘皮。庶免反助湿热为患之流弊。或佐利溺。如滑石通草二苓之类。或佐通便。如清宁丸枳实导滞丸之类。此在临证者权宜耳。

  【廉勘】吾绍地居卑湿。天时温暖。人多喜饮茶酒。恣食瓜果。素禀阳旺者。胃湿恒多。素体阴盛者。脾湿亦不少。一逢夏秋之间。日间受暑。夜间贪凉。故人病伤寒兼湿为独多。俞氏区别兼寒湿、兼湿热、两端。分际极清。治法方药。亦属正宗。予每宗其法。初用辛淡芳透以解表。藿香正气汤加减。最为繁用。继则观其体肥而面色白者。

  兼顾阳气。治用苦辛淡温法。或佐桂苓。或佐姜术。体瘦而面色苍者。兼顾津液。治宜苦辛淡凉法。或佐芦、茅二根。或佐梨、蔗二汁。惟酒客里湿素盛。不重摄生。阴虚而挟湿热者。最为缠绵难愈。前哲善治湿证者。首推叶天士先生。其除气分之湿。用蔻仁、滑石、杏仁、川朴、姜半夏、栝蒌皮为主。有热加竹叶、连翘、芦根等。全取轻清之品。走气道以除湿。湿伤脾阳。腹膨溺涩。用五苓散加椒目。一从肺治。

  用辛淡清化法。一从脾治。用辛淡温通法。此二者。皆为化气利湿之正法。湿热治肺。寒湿治脾。先生独得之新传也。其他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术甘汤。吞酸形寒之用苓姜术桂汤。误攻寒湿成痞、变单腹胀之用真武汤加减。寒湿郁结伤阳、鸠聚为痛之用白通汤加味。酒客三焦皆闭、胸满不饥、二便不通之用半硫丸。酒客脾胃受伤、腹胀肢肿、二便不爽之用小温中丸。虽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来。略为加减。恰中病情。足征其服古功深。又有病中啖浓味者。肠胃腻滞虽下。而留湿未解。胃不喜食。肛门坠痛。舌上白腐。用平胃散去甘草。加人参、炮姜、炒黑生附。阳伤痿弱。阴湿麻痹。虽痔血而用姜附、苓、术。此二条。不因酒毒痔血。认作湿热血热。竟以苦辛温药通阳劫湿。尤觉高超。更有舌白身痛。足跗浮肿。太溪穴水流如注。谓湿邪伏于足少阴经。而用鹿茸、淡附子、草果仁、浙苓、菟丝。以温煦阳气。湿久脾阳消乏。肾真亦败。中年未育子。

  用茯苓、菟丝、苍术、韭子、大茴、鹿茸、淡附子、胡芦巴、补骨脂、赤石脂。仿安肾丸法。均非浅识所能步武。此皆寒湿传变之方法也。湿热上升清窍。头胀耳聋。呃忒鼻衄。舌色带白。咽喉欲闭。谓邪阻上窍空虚之所。非苦寒直入胃中可治。而用连翘、牛蒡、银花、马勃、射干、金汁。乃轻扬肺气。清芬达郁法。湿热内陷包络。身热神昏。

  四肢不暖。用犀角、元参、连翘心、石菖蒲、银花、赤豆皮、煎送至宝丹。乃清热通窍。芳香辟秽法。湿热挟秽。分布营卫。充斥三焦。头胀身痛。神识昏闭。渴不多饮。小水不通。舌苔白腻。用生苡仁、茯苓皮、大腹皮、通草、猪苓、淡竹叶、广郁金汁、石菖蒲汁、煎送牛黄丸。乃淡渗宣窍。芳香通神法。湿热阻中。气滞脘痛。大便不爽。用豆豉、枳实、川连、姜汁、苓半。热轻则去黄连。加广郁金、橘红、苡仁、杏仁。此湿伤气痹治法。热甚则用川连、生晒术、川朴、橘皮、淡生姜渣、酒煨大黄。水法丸服。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