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旗舰
答。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云。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念心作是思惟。此心无常。而谓常住。于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数动不住。速疾转易。结使根本。诸恶趣门。烦恼因缘。坏灭善道。是不可信。贪嗔痴主。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间皆由心造。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于念不动。不随心行。令心随已。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读诵。不应增长。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故。当知无常。又云。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可验。即今众生之心。如猿猴之处高树。上下不停。犹弥泥之泛迅流。出入无碍。似幻士之游众会。名相皆虚。若技儿之出戏场。本末非实。所以正法念处经云。又彼比丘。次复观察心之猿猴。如见猿猴。如彼猿猴躁扰不停。种种树枝。华果林等。山谷岩窟。回曲之处。行不障碍。心之猿猴。亦复如是。五道差别。如种种林。地狱。畜生。饿鬼。诸道。犹如彼树。众生无量。如种种枝。爱如华叶。分别爱声诸香味等。以为众果。行三界山。身则如窟。行不障碍。是心猿猴。此心猿猴。常行地狱饿鬼。畜生。生死之地。又彼比丘。依禅观察心之技儿。如见技儿。如彼技儿。取诸乐器。於戏场地。作种种戏。心之技儿。亦复如是。种种业化。以为衣服。戏场地者。谓五道地。种种装饰。种种因缘。种种乐器。谓自境界。技儿戏者。生死戏也。心为技儿种种戏者。无始无终长生死也。又彼比丘。依禅观察心弥泥鱼。如见弥泥。如弥泥鱼。在于河中。若诸河水。急速乱波。深而流疾。难可得行。能漂无量。种种树木。势力暴疾。不可遮障。山涧河水。峻速急恶。彼弥泥鱼。能入能出。能行能住。心之弥泥。亦复如是。于欲界河急疾波乱。能出能入。能行能住。大智度论云。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若凡夫人。言身有常犹差。以心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岁。二十岁。是心日日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使是心。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谁当使是心。止观云。起一念虑知之心。随善恶而生十道。一若其心念念专贪嗔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之心。行火涂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者。此发畜生心。行血涂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犍提者。此发鬼心。行刀涂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已。如鸱高飞下视。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安其嗅身。悦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人间苦乐相间天上纯乐。为天上乐。折伏粗恶。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颙颙。此发世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三禅之乐。犹如石泉。其乐内重。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凡夫耽湎。贤圣所诃。破恶由净慧。净慧由净禅。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此上十心。或先起非心。或先起是心。或是非并起。譬象鱼风。并浊池水。象譬诸非。自外而起。鱼譬内观羸弱。为二边所动。风譬内外合杂。秽浊混和。前九种心是生死。如蚕自缚。后一种心是涅槃。如獐独跳。虽得自脱。未具佛法。俱非。故双简。明知三界无别理。但是妄心生。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电。猛若狂风。瞥起尘劳。速甚瀑川之水。欻生五欲。急过旋火之轮。是以结构四魔。驱驰十使。沈二死之河底。投八苦之焰中。醉迷衣里之珠。徒经艰险。斗没额中之宝。空自悲嗟。皆因妄心。迷此真觉。终无别失。有出斯文。如上依教所说。真妄二心。约义似分。归宗匪别。何者。真心约理体。妄心据相用。今以理恒是心。不得心相。心恒是理。不动心相。如水即波。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坏波相。是以动静无际。性相一原。当凡心而是佛心。观世谛而成真谛。所以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皆以心为自性。如是而住。若摄境为心。是世俗胜义。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胜义胜义。如是而住。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双照真俗。无住住故。
宗镜录卷第四
夫所言心法者。云何是心。云何是心法。
答。了尘通相。说名心王。由其本一心。是诸法之总原也。取尘别相。名为数法。良因其根本无明。迷平等性故也。辩中边论云。若了尘通相。名心。取尘别相。名为心法。
问。此一心法。几义而成。
答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
问。心四义之中。前二义是缘虑妄心。后二义是常住真心。约真心。则本性幽玄穷理空寂。既无数量。不更指陈。只如妄心既涉见闻。又言。生灭。此缘虑心。有其几种行相。
答。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二寻求心。于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定心。审知法体。而起决定。四染净心。法诠欣厌。而起染净。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等故。法苑义林云。辩五心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堕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云。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有欲生时。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及决择论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卒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即解境故。决定已。识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
先德问。五心于八识中。各有几心。
答。前五识有四心。除寻求心。无分别故。第六具五心。第七无率尔寻求二心。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谓第七常缘现在境故。无率尔也。
问。第七现有计度分别。何无寻求心。
答。夫寻求心皆依率尔。后寻求方生。第七既无率尔。寻求亦无。
问。前五既有率尔。何无寻求。
答。寻求有二缘方有。一即率尔心引。二即计度分别心。前五种虽有率尔。而无计度分别。第八有三心。率尔决定等流。无染净寻求。
问。第八同第七。常缘现在境。何得有率尔。
答。第七缘境。即无间断。第八缘境。境有间断。第八初受生时。创缘三界。三种境故。
问。初受生时。第七亦创缘三界。第八识。何无率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