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旗舰
答。有二过故。一不成多过。谓既不成多。余亦不成多故。如一不成十。二三四等亦不成十。故无十过。二不成一过。谓若一不成十。此即不成一。由十不成故。一义亦不成。以无于十是谁一故。一不即多。成过既尔。多。不即一成过亦然。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成立。便有自性断灭等过故。俱存双泯者。俱。谓正一。摄他同己。废己同他时。即是多摄一同己。废己同一也。双泯者。以一望于他二义。即是多望于一二义故。则一望于他。二义泯矣。多望于一。二义。即是一望于多二义故。即多望于一。二义泯也。旨不异前。思之。六体用双融义者。一以体就用。二以用就体。三体用双存。四体用双泯。以体用交彻。形夺两亡。即入同原。故圆融一味。五成解境。六成行境。七同体相入义者。此门即指前第二门。以第二是本同体门故。如一本自是一为本一。应二为二一。应三为三一等。只是一个一对他成多。亦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望兄为弟。望弟为兄等。同一人体而有多名。今本一如一人。多一如诸名也。八同体相即义者。一有多空既尔者。例多一有体也。由有多一方詺本一。为本一故。多一有体。本一无体也。多一有体故。能摄本一。本一无体。潜入多一。九俱融无碍者。同前异体门也。即前第六门。谓同体缘起法中。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十同异圆满义者。谓前来异体四门。同体四门。及第三同异俱存。并不出同异。合居一处。不偏一门。故云圆满。若具足皆具十玄。有多种义门。有本有末。有同有异。有即有入。四句六句等。合前九门。为同时门也。且如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帝网门者。同体相入。一中已含于多。更入异体。故有重重之义。同体相入。如镜已含多影。更入异体。如含影之镜。更入余镜。故有重重无尽之义。余九玄如文。今结属者。由第一本门之中融同异故。今则融前六门。则异体中三门。与同体三门相成。无异体。同体不成。无同体。异体不成。故六门相成。后之七门。从前三生。前三融故。后七必融。故十门一际也。例前第三融通。亦有六句。一或举体全异。具入即俱。二或举体全同。亦具入即俱。三或具同异。双现。无二体故。四或双非同异。以相夺俱尽故。谓同即异。故非同。异即同。故非异。五或具前四。为解境故。六或绝前五。成行境故。故约智显理。诸门不同。废智忘筌。一切叵说。说与不说。无碍难思。没同果海。唯亡言遗照。庶几玄取耳。如上缘起总因云。外由内变。本末相收。外诸器界。内识顿变。增上之果。亦因自业。故云内变。内即是本。外即是末。以唯心义。则内收外。以末摄本。若以法性为本。法性融通。缘起相由。则尘包一身。毛容刹土。故合为大大缘起。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
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云。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释云。谓五识取尘。转入六识。六识记法为因。七识攀缘。六识。造善恶业。得未来生死。覆障八识。不得显现。若五识不取尘。即无六识。六识无故。七识不生。七识不生故。则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故。即无生死。无生死故。如来藏心湛然常住。即是六七识灭。建立八识。又八识为五六七识所依。与诸识作因者。即第六识心。诸识依之。如水尽。则无波浪。六识灭。七识亦不生。故云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无明风尽。识浪不生。则觉海性澄源源澄觉元妙。
问。一切世间因果相酬。生死不绝。于诸识中。何识为主。
答。生灭因缘。最初依阿赖耶识为体。以意识为用。如是三世因果。流转不绝。功在意识。以是义故。意名相续识。起信论云。复次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释云。通论五种之识。皆名为意。就本而言。但取业识。以最微细。作诸识本故。如是业识。见相未分。然诸菩萨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了一切法。唯是识量。舍前外执。顺业识义。故名业识。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者。是明诸法非有之义。入楞伽经偈云。身资生住持。若如梦中生。应有二种心。而心无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如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若如梦中所见诸事是实有者。即有能见所见二相。而其梦中。实无二法。三界诸心。皆如此梦。离心之外。无可分别。故言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而就自心不能自见。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见心。既无他可见。亦不能自见。所见无故。能见不成。能所二相。皆无所得。故言无相可得。又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识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熏。似现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作也。离现识。则无六尘境。反验六尘。唯是一心。故云。离心则无境等。
问。现有六尘境。云何唯心。
答。以一切法。皆是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异体。故说唯心。
疑云。何作诸法耶。
答。由妄念熏故。生起诸法。故云从妄念起。亦可疑云。法既唯心。我何不见。而我所见。唯是异心。释云。异心者。是妄念分别而作故。云妄念生也。既境唯识。无外异法。是故种种分别皆是自心。即尘无相。识不自缘。是故无尘识不生。则心不见心矣。摄论云。无有别法能取别法。能所既穷故。无相可得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者。
瑜伽论问。诸修观行者。见遍计所执无相时。当言入何等性。
答。入圆成实性。
问。入圆成实性时。当言遣何等性。
答。遣依他起性。以此当知。唯识观成。则无有识。楞伽经偈亦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此之谓也。若依此论。无明动真如。成生灭缘起。无明风灭。识浪即止。唯是真如。平等平等也。此境界离心之外。无体可得也。又亦即是心故。复无体也。如镜外无体。镜内复无体也。疑云。既其无体。何以宛然显现。释云。并是真心之上。虚妄显现。何处有体而可得也。疑云。何以知心上显现。释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无明力。不觉心动。能现一切境界。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分别识。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原还净。故云灭也。既心随不觉。妄现诸境。则验诸境。唯。心无体也。又夫心者。形于未兆。动静无不应于自心。如诗云。愿言则啑愿。思也。言。我也。谓人。或思已则啑。故知心应千里。设有处远而思者。我皆知矣。是以万事唯心先知。故得称心灵。斯之谓也。如太山吴伯武。与弟相失二十余年。相遇于市。仍共相驱。伯武觉心神悲恸。因问。乃兄弟也。
问。生灭因缘。别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而得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