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旗舰

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也。又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中。楞伽山说法。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意直为根熟。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心犹如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当知入胎出胎。少年老年。乃至资生住处。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是自识。唯佛能知。如显识论云。四有者。从识支至六岁。是生有。从七岁已上能分别生熟。起贪。至未舍命。是业有。死有者。唯一念。中有。即中阴。就业有中。六识起三种业。善。不善。不动等。三业有为。有分识所摄持。六识自谢灭。由有分识摄持。力用在。问曰。何故立有分识。一期生中。常缘一境。若生人天。此识见楼观等事报。若起六识。用粗覆障。则不觉此识用。若生恶道。此识但缘火车等。若报起六识用强。则不觉此识缘也。若欲界六识缘欲界。凡夫不能觉。乃至无色亦然。若无色诸识灭。此有分识用则显。如赖耶及意识也。是以诸教同诠。圆证非一。又如入楞伽经云。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色有因。妄想执着形相长短。见虚空无形相分剂。见诸色相异于虚空。有其分剂。大慧。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虚空故。大慧。色即是虚空。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故。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大慧。四大种性。自相各别。不住虚空。而四大中。非无虚空。大慧。兔角亦如是。因牛角有。言兔角无。大慧。又彼牛角析为微尘。分别微尘相。不可得见。彼。何等何等法有。何等何等法无。而言有耶无耶。若如是观。余法亦然。大慧。汝当应离兔角牛角。虚空色异妄想见等。大慧。汝亦应为诸菩萨说离兔角等相。大慧。汝应当知。自心所见虚妄分别之相。大慧。汝当于诸佛国土中。为诸佛子。说汝自心现见一切虚妄境界。尔时世尊。重说偈言。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内识众生见。身资生住处。心意与意识。自性及五法。二种无我净。如来如是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分别微尘体。不起色妄想。但心安住处。恶见不能净。非妄智境界。声闻亦不知。如来之所说。自觉之境界。摄大乘论云。又此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夫从心现境。结业受生。不出三细六粗九相之法。如石壁释云。唯一梦心。喻如有一人。忽然睡著作梦。见种种事。起心分别。念念无间。于其违顺。深生取着。为善为恶。是亲是疏。于善于亲。则种种惠利。于恶于疏。则种种陵损。或有报恩受乐。或有报怨受苦。忽然觉来。上事都遣。如有一人者。即真如一心也。忽然睡著者。即不觉无明忽起也。作梦者。最初三细业识相也。见者。第二转识相也。种种事者。第三现识相也。起心分别者。最初六粗境智相也。念念无间者。第二相续相也。于其违顺深生取著者。第三执取相也。为善为恶是亲是疏者。第四计名字相也。于善于恶得损益者。第五起业相也。受苦乐报者。业系苦相也。忽然觉来上事都遣者。即觉唯心。得入宗镜。故云。佛者。觉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

宗镜录卷第五十七

  夫楞伽经所明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中三识。于八识中。如何分别。

  答。真谓本觉。现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真谓本觉者。即八识之性。经中有明九识。于八识外。立九识名。即是真识。若约性收。亦不离八识。以性遍一切处故。

  问。但说赖耶等八识。俗谛已显。云何说十一种识。又究竟指归。唯一真实性。复云何说广略等诸识。

  答。因相显性。非无所以。摄未归本。自有端由。摄大乘论云。若不定明一切法唯有识。真实性则不得显现。若不具说十一识。说俗谛不尽。若止说前五识。唯得俗谛根本。不得俗谛差别义。若说俗谛不遍。真识则不明了。真不明了。则遣俗不尽。是故具说十一识。通摄俗谛。是以了俗无性。即达真空。真空虽空。而不坏相。俗有虽有。恒常体虚。是知随缘非有之真谛。恒不异事而显现。寂灭非无之俗谛。恒不异真而成立。上来所引二识。三识。八识。九识。十一识等。不出一心宗。所以楞伽经云。一切诸度门。佛心为第一。又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言宗者。谓心实处。约其真心之性。随其义开体用二门。即同起信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真如是体。生灭是用。然诸识不出体用二心。一体心。是寂灭心。即九识体。二用心。是生灭心。即前八识用。体用隐显。说为二心。以用即体故。生灭即不生灭。以体即用故。不生灭即生灭。以生灭无性。用而不多。以寂灭随缘。体而非一。非多非一体用常冥。而一而多。体用恒现。识性是体。识相是用。体用互成。皆归宗镜。唯识疏钞云。识性识相。无不归心。心王心所。皆名唯识者。谓圆成实性。是识性。依他起性。是识相。皆不离心也。或可诸无为法。名识性。得等分位。色等所变。是识相。皆不离心也。识之相应名心所。识之自性名心王。心王最胜。称之为主。摄所从心。名归心。摄得等分位。兼色等所变。归于见分等。名泯相。性相不相离。总名唯识也。

  问。境不离识。识不离境者。何秖云唯识。不名唯境。

  答。虽互相生。境从识变。然古释。境由心分别方生。由心生故。名唯识。识不由境分别生。不由境故。不可名唯境。

  问。心是境家增上缘。境假心生。名唯识。境是心家所缘缘。心假境生。应名唯境。

  答。离心执境是虚妄。为遮妄心名唯识。悟心无我出沉沦。不约二缘名唯境。又有境无境。皆是自心。其心悉生。一若缘有境生心者。即是自识相分。一切实境。不离能缘之心。于自识外。实无其境。二若缘无境生心者。如独生散意。缘过去未来。空华兔角一切无法时。心亦起故。如百法钞云。旧云。缘无不生虑不正。

  问。何以不正。

  答。如缘空华兔角一切无法时。心亦起故。何以。言缘无不生虑耶。故知有独影境内心相分。此相分望见分。亦成所缘缘义。若无内心相分。其心即不生。唐三藏云。境非真虑起。证知唯有识。虽遍计所执相。虽即非真。而不无内心相分能牵生心故。由此四句分别。一无影有质。其心不生。二有影无质。其心得生。三影质俱有。心生可知。四影质俱无。心亦得起。即根本智。证真如是。唯识论云。有境牵生心。若真理为境。能牵生智心。若俗谛为境。能牵生识心。则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问。八识之中。约因位初地已去。几识成无漏。

  答。古德释云。唯六七二识成无漏。六即第六识。初地门中二十二心。所。成妙观察智。七即第七识。二十二心。所。成平等性智。此二智品相应。俱离障染。故名无漏。若五八等识。定是有漏。

  问。云何第六得成无漏耶。

#佛藏 #四库全书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