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旗舰
问。本自无心。妄依何起。
答。为不了本自无心名妄。若知本自无心。即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问。何故有心即妄。无心即无妄。
答。以法界性空寂。无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剂。无心即无主宰。无主宰即无分剂。无分剂即无生死。
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
答。即心得无心。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
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岂不辩知也。
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无生义云。不退转天子言。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我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着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
答曰。有坐禅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答曰。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夺事之能。各取则两伤。并观则俱是。何谓显理。若妙性未发。须假事行助显庄严。如水澄清。鱼石自现。何谓成事。若功行未圆。必仗理观引发开导。何谓覆理。若一向执事坐禅。反迷己眼。未识玄旨。徒劳念静。何谓夺事。若天真顿朗。如日消冰。何须调心收摄伏[打-丁 柰]。故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是以不可执一执二定是定非。但临时随用。圆融得力。自谙深浅。若也归宗顺旨。则理事双消。心境俱亡。定慧齐泯。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所以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无心。
答。石虎山前斗。芦华水底沈。
问。前标宗不言法相。云何已下。更用广说诸识种现。熏习差别义理。瑜伽唯识。百法五位事相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