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旗舰
答。此是不思议境界。非同情执。或存或泯。或总合。或俱离。不出一心而论舒卷。若存。非立心外之法。是存其全理之事。若泯。非坏全事之理。是泯其体外之见。则不碍心镜而一味。不坏一味而心境。故华严经颂云。如来甚深境。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问。若正观成时。以有心成。以无心成。
答。夫入此宗。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能所辩。若以有念析归无念。此念还成有。若以无心作空无会者。即成断灭。皆落意地。不出见知。又若逆之。则不合事理。若顺之。又成能所。只可以妙会。不可以事求。所以华严会意云。并须除念会意。无间相续。顺法修行。若动念起心。即入魔网。以法不动念故。顺法即念除。我见是妄心。违法故生死。是知法无动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无念。不可以无心得。应可玄会取其意耳。如说有不有。无不无等。但动心即寂。是彼法。故名顺法也。若以心顺于法。即有能所。非顺法也。故维摩经云。法离一切观行。肇师云。法本无相。非观行之所能见。见之者。其唯无观乎。如赤水求于玄珠。罔象而得之。故云藏于身。不藏于川。在于心。不在乎水。故庄子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南望。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娄索之。而不得。乃因罔象得之。黄帝曰。异哉。罔象。乃可得之。夫真不可以定求。故无心以得之。如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然虽不落见闻。又非无知觉。如融大师信心铭云。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闇室不移。惺惺无妄。寂寂寥亮。宝印真宗。森罗一相。所以无念者。即念而无念。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又缘起者。皆是真性中缘起。岂属有无。乃至即生无生。即灭无灭。亦复如是。故宝藏论云。若言其生。无状无形。若言其灭。今古常灵。又云。是以斩首灰形。其无以损生。金丹玉屑。其无以养生。故真生不灭。真灭不生。可谓常灭。可谓常生。其有爱生恶灭者。斯不悟常灭。爱灭恶生者。斯不悟常生。永嘉集云。故知妙道无形。万像不乖其致。真如寂灭。众响靡异其原。迷之则见倒惑生。悟之则顺违无地。閴寂非有。缘会而能生。峨嶷非无。缘散而能灭。灭既非灭。以何灭灭。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灭既虚。实相常住矣。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生无生之二见乎。所以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以息念归无念。如同寒木死灰。与木人何别。岂有成佛之期耶。斯乃尚未知即念而无念。宁知一念。顿圆乎。
如有问言。夫妙行者。统唯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为道。
答。若斯见者。离念求于无念。尚未得于真无念也。况念无念之无碍耶。又无念。但是行之一也。岂成一念顿圆。此一念顿圆之旨。非意解所知。唯忘情可以契会。如悟玄序云。夫玄道者。不可以设功得。圣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谛者。不可以存我会。至功者。不可以营事为。忘言者。可以道合。虚怀者。可以理通。冥心者。可以真一。遗智者。可以圣同。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无同。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忘是于万是之前。是所不能是焉。是所不能是。则无是矣。非所不能非。则无非矣。无异无同。则怨亲不二。无非无是。则毁赞常一。是以忘言者。舍。筌罤也。虚怀者。离取着也。冥心者。不己见也。遗智者。泯能证也。若运心合道。则背道。若起念求同。则失同。若为是所是。则没是。若为非所非。则沈非。以要言之。但得直下无心。则同异俱空。是非咸泯。斯泯亦泯。兹空亦空。此犹寄言因迹对待。若得绝待顿悟一心。唯契相应。不俟更说。
宗镜录卷第三十八
夫初后之位。不离本觉。能所之化。唯是一心。若悟本称觉。则本不可得。若不可得。行位徒施。得与不得。其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