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k8凯发旗舰
答。一心者。即诸法实相也。亦诸法实性也。然诸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从心所现。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异。如群波动而水体常露。以水夺波。波无不尽。虽众法似起。而心性恒现。以心收法。法无不空。大品经云。不见一法出法性外。又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如台教。释法华经十法界十如因果之法。一切唯心造者。则心具一切法。一切法者。只是十如。十如者。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相者。夫相以据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火相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外相即知其内。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随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近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性以据内。不改名性。又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分而不同。各各不可改。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等。不改约理。种类约事。又性是实性。实性即是理性。极实无过。即一心佛性之异名耳。又无行经云。称不动性。即不改义。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燧人干草。遍烧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阴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以智眼观。具一切性。如是体者。体是主质义。此十法界阴入。俱用色心为体质也。如是力者。堪任义。如王力士。千万技能。病故谓无。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如来十力。烦恼病故。不能运动。如实观之。具一切力。如是作者。运为建立义。若离心者。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如是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若无于心。即无诸业。以一切善恶凡圣等业。唯心造故。如是缘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无明爱等能润于业。即心为缘。离心缘不起故。如是果者。克获为果。若自心造善。克获乐果。若自心造恶。克获苦果。如是报者。酬因为报。一念心正。妙报相酬。一念心邪。劣果潜现。风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则邪正在心。得丧由我。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入缘生。缘生故空。则空等也。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则假等也。又相即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无相。报亦然。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则中等也。若三涂以表苦为相。定恶聚为性。摧折色心为体。登刀入镬为力。起十不善为作。有漏恶业为因。爱取等为缘。恶习果为果。三恶趣为报。本末皆痴为等。乃至菩萨佛类者。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四弘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为果。大涅槃为报。本末皆智为先导为等。故知十界十如。善恶因缘。凡圣果报。皆是一心。终无别法。斯乃发究竟菩提心者之慈父。度虚妄生死野者之导师。转凡入圣之津梁。会俗归真之蹊径矣。譬如天乐。随众生念。出种种声。亦如摩尼。随意所求雨种种宝。此心无尽。孕法何穷。色法尚然。真灵岂劣。
问。凡圣既同一心。云何圣人成一切种智。凡夫触事不知乎。
答。只为凡夫背觉合尘。为尘所隔。迷真徇妄。被妄所遮。所以教中。诮之为生盲。不开智眼。诃之作聋俗。岂达真闻。自心与他心。二俱不了。焉能博通万类。成一切种智乎。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佛言。善男子。若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善能知自心者。乃至应先发起大慈悲心。普为众生。归依三宝。受菩萨戒等。是以自心难知。莫能善察。不入宗镜。焉能照明。若了自心。即是顿发菩提心者。是以心之绵密。世莫能知。古人有心隐篇云。二仪之大。可以章程测也。三纲之动。可以圭表度也。雷霆之声。可以钟鼓传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故有象可睹。不能匿其量。有光可见。不能隐其迹。有声可闻。不能藏其响。有色可察。不能灭其性。以夫天地阴阳之难明。犹可以术数揆而耳目知。至于人心。则异于是矣。心居于内。情伏于衷。非可以算数测也。凡人之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不可而知故。有心刚而色柔。容毅而质弱。意强而行慢。性悁而事缓。假饰于外以蔽其情。喜不必爱。怒不必憎。笑未必乐。泣未必哀。其藏情隐行。未易测也。他心尚不可测。外境则焉能知。故起信论云。众生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迷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但了一心。诸尘自会。起心背法。即乖法体。既与法违。则不通达。若能顺法界性。合真如心。则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矣。
问。若了一心。何用广知诸法。
答。一心是总。诸法是别。别虽从总。事起千差。若不子细通明。遮照双运。则理孤事寡。不入圆通。维摩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台教云。于诸法门文义教海。须了非字非非字。双照字非字。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见。非不可见。何所简择。何所不简择。何所摄。何所不摄。何所弃。何所不弃。是则俱是。非则悉非。能于墨色通达一切非。于一切非通达一切是。通达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若于墨色不如是解。则不知字与非字。如虫食木。莫辩所归。似鸟言空。何知旨趣。
问。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以何为中道。
答。且约古师四句分别。如中论玄枢云。
问。汝以不生不灭为中道。有此中道不。若有此中道。则不名中道。若无此中道。无亦不名中。二俱不可得。何名中道。
答。有四义。一有此中道。何者本将中道破偏。何得无中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空即中道也。二无此中道。何者。为破偏病。是故说中。偏病既亡。中药须遣。若有中道。中还是病。三亦有中道。亦无中道。何者。至理虚存。故名亦有。无形无相。故名亦无。如涅槃经云。内外合故。名为中道。四非有中道。非无中道。何者。既云中道。何得是有。既云中道。何得是无。此是一往为言耳。若更再论。则非四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若尔。云何取定。
答。若也有执。则无所不碍。若也无执。则无所不通。如智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解脱。若不见般若。是则名解脱。中道即实相。是有也。中道即性空。是无也。亦名为假名。亦有亦无也。亦名为中道。非有非无也。故知无执则四句皆是。涅槃经云。有缘服毒生。无缘服毒死。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此之谓矣。
问。为中即是道。为离中别有道。为道即是中。为离道别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