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k8凯发旗舰
1.不作随波之士,不作胶着固执之人,但求脉证,紧守病机,其病始愈
柳××,女,24岁。
3年前,因没有考上学校而经常心烦心悸,某院始诊为神经官能症,予西药镇静安眠药,不但症状不减,反见日渐加重,又邀中药以养心安神药治之,亦无明显改善。后又至该院请另一医者诊治,诊为心律失常,先用西药治疗数月不效,又请中医以炙甘草汤加减、瓜蒌薤白汤加减等治之,仍不见效。不得已,又至某院内分泌科求治,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不但不效,反而出现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不得已,再求中医以软坚散结之药治之,肝功能不但不见改善,反见加重。再至某院求专家治疗,诊为甲状腺炎。但治疗一个阶段后,还是没有效果,再请某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治之,迄今仍无效果。细询其证,除心悸心烦之外,并经常感到疲乏无力,胸满气短,自汗盗汗,头晕头胀,心烦欲吐,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舌苔白,脉虚弦滑数促结。综合脉证,思之:脉虚者,气阴俱虚也;弦者,肝脉也;滑数者,痰热蕴结也;促结兼见者,虚中夹滞也。合之于症,乃气阴两虚,痰火内蕴,肝木失达之证也。为拟补气养阴,化痰泻火,疏肝理气之剂。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人参10克,麦冬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牡蛎10克。
服药4剂,诸证好转;继服3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本例既为甲状腺炎,为何不用清热解毒之药?既有甲状腺肿大为何不用软坚散结之药?既有肝功异常为何不用保肝之药?答曰:中药何为保肝之药尚无定论可言,怎么谈得上加入保肝之药呢?这姑且不说。至于为什么不加清热解毒药,我主要的想法是本病无热毒之证可言,至于炎症问题,是否可以说是中医的热毒,尚不敢说,因为中医所说的阳虚寒证亦有称为炎症者,既然西医称为炎症并不等于中医的热毒,那为什么一听说是甲状腺炎而用清热解毒之药治疗呢?至于为什么不加软坚散结药的问题,我认为我并不是没有加入软坚散结药,只是用药量比较小而已。由于本证既虚且实,若软坚散结之药太过则正气必伤,而病反难除,此余屡用屡败之教训也。
2.正虚邪微,湿多热少,反复权衡,始见其效
王××,女,32岁。
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咽喉憋胀,心烦气短,头晕失眠半年多。医诊甲状腺炎。先以西药治疗2个多月不效,后又以中药软坚散结之剂配合治疗3个多月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除甲状腺肿大,咽喉憋胀,心烦气短,头晕失眠之外,并见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象濡缓。综合脉证,思之:脉濡缓者,气阴两虚,痰气郁结也。治宜补气养阴,理气化痰为方。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6剂,头晕失眠,心烦心悸,咽喉憋胀等证俱减;继服上方12剂后,咽喉憋胀消失,甲状腺肿大消减大半;又服30剂,诸证消失。
某医问:朱老在给我们讲中药时说:“在外部可见的肿块宜用软坚散结之昆布、海藻、夏枯草、牡蛎、元参、连翘等治之。”而先生却很少用之,其故何也?答曰:本证虽见甲状腺肿大,然从其脉来看却为正虚为主,所以不可以祛邪为主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即所谓扶正即能祛邪之意也。
甲状腺肿瘤
仅知软坚,不知温散,结者更结,坚者更坚
赵××,女,29岁。
右侧甲状腺肿如核桃大1年多。医诊甲状腺良性腺瘤。审其除右侧甲状腺肿大较硬外,并见舌苔薄白,脉弦滑而涩。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脉也;滑者,痰热也。合之于症,诊为痰热互结,肝郁气滞。拟用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处方:夏枯草30克,赤芍10克,橘叶10克,桔梗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黄药子6克,连翘10克,瓜蒌30克。
服药30剂,寸效未见。患者云:是否中药不能治此病?答曰:不然也。细思脉虽弦滑而却兼涩。涩脉者,寒也、滞也。寒者当温,正如《内经》所云:“寒者热之”,“结者散之”之谓也。乃于上方中加入干姜6克、白芥子6克。
服药6剂,肿块减少;继服16剂,肿块竞全部消失。
甲状腺结节
软坚散结,需分寒热,以寒作热,其病不解。
杨××,男,55岁。
双侧甲状腺肿大4个多月。医诊甲状腺囊肿。因患者不愿手术,改由中医治疗。某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中药治疗两个多月不效。审其证见甲状腺肿大如核桃,吞咽时有不利感,且偶见隐隐作痛,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滞,痰血互结证,拟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处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元参8克,连翘15克。
服药10剂,效果不著。又思:脉沉不滑不数者,无热可言也。治当以理气化痰为先。处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元参3克,连翘1克。
服药2剂,吞咽不利感消失;继服6剂,肿块明显缩小;又服4剂,诸证消失。
某医云:前用之方药味全同,而始用不效,后用速效,其故何也?答曰:前方偏凉,后方偏温所致也。
糖尿病
1.肺胃实火,灼津耗液,不求脉证,但予养阴,其病不解
朱××,男,60岁。
烦渴多饮多尿1年多。医诊糖尿病。先予西药内服而症减,但稍一停药即症状如初,乃邀某医以中药养阴生津治之,病情亦不见减。细审其证,除烦渴多饮,尿糖 之外,并见疲乏无力,恶热,舌苔黄燥,脉滑而数。综合脉证,思之:此消渴之病也。消渴之病河间分其为三,故前人亦称其为三消。今其脉滑数,滑数之脉者,肺胃热炽也,实热当泻,故治宜清肺胃。处方:生石膏60克,黄连10克,黑豆250克。
服药20剂,诸证消失;又服20剂,愈。
2.胶于阴虚之见,固于滋阴生津之治,不去理气,不去化痰,延误病期
时××,男,40岁。
胆囊切除术后1年多来,经常感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近8个多月来,疲乏无力更加严重,且日渐感到烦渴多饮,心烦失眠,腰腿酸困。经过某院检查,诊为糖尿病。医先予西药治疗3个多月,症状不见改善,继又配合中药养阴生津之剂,除胃脘痞满不适加重外,其他症状不见改善。细审其证,除烦渴多饮,心烦失眠,腰腿酸困,胃脘痞满外,并见经常疲乏思睡而又难于入睡,舌苔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消渴之证,自多阴虚津亏,然本证治之何故不效也?《四言举要》云:“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何不求之于脉。今脉见濡缓。濡缓之脉者痰湿郁滞也,细数之脉者阴虚火旺也,滑数之脉者痰热或胃中实热也。濡缓之脉合之于疲乏酸困,脘痞之证,乃痰湿郁滞之象也,痰湿岂可再予养阴生津以助痰湿,误也。法宜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7剂,烦渴喜饮,心烦失眠,疲乏酸困之状俱减;继服上药14剂,诸证大部消失,尿糖由( )转为(一),血糖正常。继服上药2个月,愈。
3.胶于阴虚津亏之见,固执滋阴生津之治,不求脉证,但求病名,因循不治
范××,男,58岁。